人大伦理学论坛|刘媛媛:伪善错了吗?
人大伦理学论坛|刘媛媛:伪善错了吗?
2019年12月17日下午16时,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人大伦理学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人文楼500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论坛邀请到的嘉宾是美国田纳西大学的博士候选人刘媛媛,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刘玮副教授主持、王福玲副教授评议,中国人民大学肖群忠教授、曹刚教授、郭清香副教授、杨伟清副教授、张霄副教授以及校内外十余名硕博研究生参与此次论坛。
与会代表合影
刘媛媛此次报告的主题是:“伪善错了吗”。伪善(Hypocrisy)是被人们谴责的典型恶性,它通常包含着诸如假装、欺骗、掩饰或不真实等道德缺陷。但我们发现,很多礼貌的行为以及人们习以为常的社会德性,都不可避免地包含行为者对自己真实态度的隐瞒和对他人的欺骗,进而表现出与伪善类似的特征。由此,我们对伪善现象的矛盾态度引发了“伪善错了吗”这一难题。刘媛媛提出,是否存在两种不同的伪善,即可鄙的恶性伪善与值得赞美的良性伪善?
学者刘媛媛于论坛现场
刘媛媛接下来梳理了西方哲学史上对伪善讨论。阿奎那、霍布斯、康德等哲学家倾向于将伪善看作是恶的,因为它包含着撒谎以及信念与行为的不一致;而马基雅维里和曼德维尔则认为伪善可以得到肯定评价,因为它很可能是有用的或有益的。刘媛媛指出了判断伪善的两个要素:内在的不一致与操纵性的欺骗。这两个要素能够在我们谴责伪善者以及区分恶性伪善与良性伪善的过程中发挥一定的指导作用,但它们在一些非典型或接近极端的案例中还不足以提供我们所需要的理论支撑。
刘媛媛进一步考察了学界区分恶性伪善与良性伪善的四种特征(双重标准;自利;尊重;效果),但发现这些特征都没能解释:为什么人们在对那些所谓真正的伪善者抱有谴责态度的同时又赞美礼貌的或谦逊的行为中所包含的伪善?刘媛媛认为,即使人们能在日常中区分大部分恶性伪善者与良性伪善者,但仍然无法清晰地给出伪善的本质定义并以此为基础来区分恶性伪善与良性伪善。
王福玲教授评议
在评议环节中,王福玲副教授指出刘媛媛的报告引发了我们对日常道德概念的更多思考,并就“区分良性伪善和恶性伪善的标准”、“伪善与德性的关系”、“是否可能根除恶性伪善”等议题与刘媛媛进行深入讨论。
在场师生就“伪善的概念界定”、“Hypocrisy的汉语翻译”、“中西语境中的伪善内涵”等问题与主讲人进行探讨。本次论坛在师生们的热烈提问与互动讨论中圆满结束。
人大伦理学论坛简介:
“人大伦理学论坛”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在原有“伦理学沙龙”基础上推出的一个全新的伦理学研究和讨论平台。论坛定期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就前沿热点伦理学问题发表最新研究成果,并邀请同行专家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论坛热忱欢迎有兴趣的老师和同学们踊跃参加讨论。我们力求通过这个平台营造专业和自由的学术讨论空间和研究氛围,为伦理学科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责任编辑:张伟东
欢迎关注中国伦理在线网站:http://www.ethic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