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

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成立于1996年5月。
重新组建于1999年12月, 研究中心主任葛晨虹教授。
研究中心下设伦理学理论研究所, 中西伦理比较研究所以及现实道德问题研究所。
现有专职研究人员14人, 兼职研究人员9人, 其中教授20人。 主要学术带头人有:罗国杰教授、吴潜涛教授、焦国成教授、夏伟东编审、冯俊教授、葛晨虹教授、龚群教授。
 
历史沿革

本中心成立于1999年,它是在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学科相关教学研究机构的基础上组建的。伦理学教学研究在中国人民大学已有比较长的历史。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教研室组建于1960年3月,是新中国建立最早的伦理学教学研究机构。为了适应新时期社会道德建设的需要,进一步加强伦理学学科建设, 1987年成立了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研究所。1996年5月,经国务院编制办、教育部办公厅、中国人民大学批准,成立了中国人民大学道德科学研究院。本中心就是在上述研究机构的基础上组建的。 本中心在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在学术队伍、研究成果、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和咨政服务等方面做出了显著成就。
 
组织结构与研究队伍
 
本中心下设六个研究所和办公室、资料室。首任中心首席顾问、学术委员会主席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原哲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伦理学会会长罗国杰教授。本中心实施机构开放、人员流动、竞争创新的机制,从国内外招聘研究人员23名,其中专职研究人员18名,兼职研究人员5名,有教授18人,博士生导师14人,有我国老一代著名伦理学家罗国杰、宋希仁等,也有作为骨干力量的著名中青学者焦国成、夏伟东、吴潜涛、龚群、葛晨虹、肖群忠、安启念、郝立新、刘建军、万俊人、廖申白、王小锡、樊和平等,组成了一支研究方向覆盖面全、年龄结构合理的国内高水平科研团队。
 
科研成果
 
中心以伦理学基础理论研究为依托,以当代社会道德建设实践应用研究为重点,关注学术前沿热点问题,不断推出创新性研究成果。成立之初,以六个重大课题为龙头,带动和深化了相关伦理学问题的研究,本中心研究员作为第一负责人先后承担各类科研项目38项,出版专业书籍36本,发表论文300余篇,有15项成果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中心还积极同应用部门开展合作研究,主动承揽应用部门的委托研究课题,面向政府及社会开展咨询服务,以课题调研、咨政报告等方式,为推动中国当代社会道德建设事业的进步做出了贡献。
 
学术交流
 
本中心与国内外学术机构、国内相关实际工作部门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开展了各种学术交流活动。成立之初,先后举办国际学术会议3次,国内重大学术会议3次,国内专题学术会议11次,开设了“经济伦理学国际名师系列讲座”。中心与日本伦理学研究所(社)、英国威尔士大学(兰彼得)、格莱色姆学院、伦敦城市大学、霍尔大学、瑞典林雪坪大学建立了学术合作关系,共同举办国际学术交流会议、互派访问学者。中心研究人员三年来出国访学或参加学术交流21人次,来本中心访学和交流人员11人次。通过加强学术交流,扩大了本中心在国内外伦理学界的影响。

人才培养
 
中心所依托共建的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科,可以培养伦理学专业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不同层次的专门研究人才。中心还通过课题的研究,造就和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一流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中心研究人员多人次的兼任中国伦理学会、北京伦理学会、国家职业道德指导委员等全国性学术团体和机构的主要领导人,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一些中青年学者的教学、科研已在国内外崭露头角。同时,通过吸收研究生参加中心的建设工作和课题研究工作,一方面使学术研究与教学任务相互结合转化,另一方面也为研究生人才培养提供更有利的平台和条件,使中心同时成为全国伦理学与道德建设领域的人才培养基地。中心三年共培养博士后5人,博士17人,硕士29人,并有30名博士生、22名硕士生在读。
 
未来展望
 
中心拟以重大课题研究为龙头,全面带动基地的研究工作。不断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的力度,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关注社会发展凸显的理论热点,加强理论研究与指导实践的结合。进一步加强国内外学术合作交流。重视加强资料、信息建设,重视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在未来三到五年间,中心将努力把自身建设成为有一流科研水平和成果、学术交流广泛、资料信息丰厚、运行机制具有开放性、富有创新活力,在全国居于领先水平,在国际相关研究领域享有较高学术声誉的国家级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