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研究
主管单位:中国孔子基金会
主办单位:中国孔子基金会
国内统一刊号:37-1037/C
国际标准刊号:1002-2627
业务类型:杂志征订
杂志人气:2251次
杂志类型:哲学类杂志-B
杂志简介
《孔子研究》Confucius Studies(双月刊)于1986年创刊,是专门反映孔子、儒学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诸方面最新最重要研究成果及学术动态的国际性中文学术期刊。历任主编:辛冠洁(1986—1996年任职)、刘蔚华(1996—2001年任职)、陈光林(2002年任职)、王修智(2003年——2005年任职)、蔡德贵(2006年任职)、梁国典(2007年至今)。历任常务副主编:马振铎(1986—1996年任职)、王钧林(1996年--2007年任职)。《孔子研究》坚持致力于推动孔子、儒学及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研究工作,总结继承古代丰富、珍贵的文化遗产,繁荣学术,“古为今用”,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服务。
《孔子研究》注重遵守学术规则,提倡严谨、扎实的学风,赞成不同学派、不同学术观点之间自由平等、相互尊重的交流、讨论和争鸣,支持有新突破、新贡献的创造性研究,并以学术价值和学术水平作为取舍稿件的基本标准。多年来,孔子研究以其高质量、高水准、高品位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
收录情况/影响因子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维普网、知网数据库、龙源期刊网收录
1、中文核心期刊:
1992-2011年连续6届中文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1992)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11))
2、南大核心期刊:
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CSSCI(2014-2015)来源期刊
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08年版)
4、数据:MARC数据、DC数据
5、图书馆藏:国家图书馆馆藏、上海图书馆馆藏
6、影响因子:
截止2014年知网:复合影响因子:0.441;综合影响因子:0.218
栏目设置
学术散论、学术札记、学术考辨、学术动态和书评等栏目。
杂志社介绍
一、《孔子研究》是国际性中文学术期刊,园地公开,凡有关孔子、儒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专题研究之作及学术动态和书评,均所欢迎。
二、来稿请附作者简介(起初姓名、出生年、性别、籍贯、工作单位、职称职务、研究方向)、联系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三、凡研究论文一般不超过12000字,须附内容摘要(200—300字),关键词(3—5个)。
四、本刊不负责来稿所涉版权问题(如图、表、引文等),请作者事先取得原作者或出版者同意。
五、本刊已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期刊网”,来稿中若无特别说明,即被视为发表后同意编入该数据库。作者著作权使用费和本刊稿费一次性给付。
六、来稿请采用夹注和脚夫注两种注释方式:
夹注:适用于在正文中征引古籍,文字用楷体,格式如(《论语·学而》)、(《史记·孔子世家》)。
脚注:适用于在正文中征引近现代学人研究成果、不常见的古籍、说明性注释等。每页脚注重新编号。引用不常见古籍、专著和期刊文章的脚注格式如下:
1、王畿:《斗山会语》,见《王龙溪先生全集》卷二,清道光二年重刻本。
2、崔大华:《儒学引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714页。
3、洪修平:《论儒学的人文精神及其现代意义》,见《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
七、来稿请寄打印稿,并请提供电子文本。
《孔子研究》范例:
齐俗“喜夸诈”之检视蔡德贵(105)
儒家文化笔谈
科举考试与西方文官制度施忠连(125)
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书院郭齐家(121)
儒商文化的时代要求戢斗勇(118)
孝:常情与变异唐凯麟陈仁仁(115)
《论语》研究
《论语》成书“层累论”及西方汉学界相关评论金学勤(21)
孔子思想的内在体系——徐复观《论语》研究的解释进路刘毅青(14)
道德与政治的分与合——《论语》的思想启示郑臣(4)
儒家文艺思想研究
试论汉赋与礼乐王焕然(41)
从《关雎》之解看儒家的和谐理念与实践品格刘伟生(34)
孔子“弦歌”别解蒋国保(30)
儒家伦理思想研究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新解裴植(60)
何谓“隐”与“直”?——《论语》“父子相为隐”章考林桂榛(47)
儒学史研究
清代经筵制度陈东(96)
公孙弘政治思想评议袁德良(89)
宦学事师:战国时代儒家私学团体的社会角色张循(78)
从“德以事神”至“尽心成德”——两周祭祀观念之嬗变曹建墩(69)
论儒家“成物”思想杨胜良(64)
此山之外——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英美孔子研究何恬(112)
英国汉学家理雅各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阐释姜燕(102)
儒家民本思想研究
论黄宗羲新民本思想的性质、内容、渊源及其现代意义吴光(12)
儒家民本观的现实意义周桂钿(4)
书评
《礼记》研究的新拓展——读王锷先生《(礼记)成书考》焦桂美(122)
学术动态
生命诚可贵,仁爱价更高——“儒家仁爱思想的现代价值”学术研讨会综述张瑞涛(125)
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两个原则程勇(28)
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优先观徐克谦(22)
宋明理学研究
杨简《诗经》研究的心学特色叶文举(50)
良知的实现——从本体视角评王守仁的“良知”论周立升(38)
儒学史研究
儒道反阐释观之异同探析——兼与西方反阐释观比较韩模永(94)
论清代的乡村儒学教化——以清代乡约为中心段自成(84)
试论唐初的经学统一刘顺(73)
“故者以利为本”——论《孟子》中的形上演绎陈迎年(66)
黄式三《论语后案》以“礼”为本的思想及其意义韩岚张涅(59)
孔门弟子传《书》综考马士远(103)
书评
筚路蓝缕填补空白——读《中国孔学史》方国根(112)
伦理与制度关系研究的新进展——读《汉代伦理与制度关系研究》周海生(116)
学术动态
第一届世界儒学大会学术综述孔祥林潘波涛(119)
2008马克思主义与儒学高层论坛综述王杰顾建军(124)
荀子研究
荀子“虚壹而静”说新释廖名春(34)
诠释与索隐——傅山评荀子思想的性质和特征张立文(41)
魏晋玄学研究
论魏晋玄学中的“自然”境界——以王弼、嵇康、郭象为例宁新昌(49)
宋明理学研究
宋明儒学中的“镜喻”陈立胜(60)
朱熹论经典理解形成的基本条件曹海东(73)
儒学史研究
西周官学之乐教分科蔡先金(84)
汉晋间蜀地江东地区儒学的传播与地域性发展夏增民(91)
儒家伦理学研究
论大学之道的成德进路、体知基础及其当代意义胡治洪(4)
自然情感与道德原则的双向涵摄——儒家之仁对传统中国人的型塑王雅(13)
羞何以必要?——以孟子为中心的考察贡华南(23)
论韩国儒学的特性李甦平(4)
韩国安东儒教文化的形成与其社会影响权容玉(13)
丁若镛实学中“仁”学思想体系的建构——孔孟仁学思想体系的复归与继承方浩范束景南(23)
经学研究
再续中国经学学术传统丁进(32)
《礼记》中的生产礼仪及其意义解读王文东(41)
儒学史研究
儒家仕观中的“穷达”之辨杨建祥(51)
内外之学与朱熹的“物我”观吕变庭(61)
从高攀龙如何面对王学看他在晚明儒学史上的地位周炽成(73)
儒学与宗教研究
晚清传教士对孔子的认识——以德国传教士安保罗为个案胡瑞琴(85)
论太虚人间佛教儒学化的特色欧阳镇(95)
历代孔子形象研究
魏晋南朝志怪小说中的孔子形象李剑锋(102)
汉魏文献中的“孔子歌”阳清(109)
会议综述
多维互动和而不同——第十五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会议综述彭公璞(116)
儒家思孟学派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李梅训(121)
书评
关于儒家传统的思考——读彭国翔的《儒家传统——宗教与人文主义之间》张丽华(125)
儒家式政治文明的历史考察与当下省思——读《儒家式政治文明及其现代转向》吕秀军(127)
人生终极的理性自觉——儒家“命”的观念崔大华(4)
先秦儒家的社会契约意识诸山(12)
孔孟荀研究
从上博简《诗论》“诗亡志”说看孔子的诗歌理论晁福林(20)
孔子“正名”思想的语用学意义及社会功用张晓芒毕富生(29)
孟子论孝与“无后为大”骆承烈(36)
告子辨析陆建华(40)
“隆礼尊贤而王”——荀子礼治论刘岸挺(48)
儒学史研究
《孔子家语》分卷变迁考张固也赵灿良(56)
“吾道南矣!”——道南学派之考辨刘京菊(68)
宋聂崇义《新定三礼图》的价值和整理——兼评丁鼎先生整理的《新定三礼图》王锷(76)
试论李绂于三礼馆之贡献杨朝亮(88)
儒家伦理与经济伦理
乡土经济伦理的传统特色探析王露璐(95)
日本朱子学研究
论日本江户时代朱子学的兴盛与文学平民化倾向刘炳范(106)
书评
还原真实孔子回归大众学术——读韩喜凯《名家评说孔子辨析》贺伟(116)
守望期待综合创新机缘际会共襄圣道——《传统的守望者——张岱年哲学思想研究》读后欧阳祯人(119)
学术动态
“国际儒学论坛·2007:儒家文化与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综述段海宝(122)
《论语》诠释的有效性及其向度——对《论语义疏》的一种诠释学考察甘祥满(4)
《论语》注解中的“公羊学”取向——刘逢禄《论语述何篇》和康有为《论语注》比较马永康(14)
《论语》“无逋无莫”三种历史诠释之考察翟奎凤(23)
《论语》“子不语怪力乱神”新解刘茜(33)
苏轼《论语说》辑佚补正谷建(40)
当代学人
为往圣继绝学启来轸以通途——饶宗颐先生之儒家思想与人文精神刘梦芙(49)
儒学与教育
试论北朝以传承儒学为主的家学及其嬗变邵正坤(61)
儒佛道与孝文化研究
儒佛道“三教一家”的奥秘吕明灼(69)
儒佛“孝”道观的比较陈坚(77)
《父母恩重经》与唐代孝文化——兼谈佛教中国化过程中的“通儒”与“济俗”现象李传军金霞(90)
儒家孝道与蒙元政治赵文坦(97)
孔门弟子研究
思想史视野中颜回形象的变迁——以《论语》“屡空”句的阐释史为例武道房(105)
子夏思想述析王红霞(116)
书评
《论语》学研究的一部力作——读《(论语)学的形成、发展与中衰》郝建平(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