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开始,“出尔反尔”成了一种“国际大势”
8月26日,火药味越发浓厚的“七国集团”峰会再次黯然落幕。在伊朗核问题、英国脱欧、气候变化、贸易关系等诸多问题上,美国与其他国家仍旧难以达成任何一致,所谓“七国集团”也沦为了所谓的“西方6+1”的分裂状态。
更为讽刺的是,作为此次峰会东道主的法国,也引出了一段意想不到的外交插曲:法国总统马克龙在峰会上宣布,“七国集团”同意向巴西提供2000万美元的消防基金,用于控制目前在亚马孙雨林燃烧了数周的大火,但巴西总统博索纳罗却断然拒绝,并批评法国“干涉内政”。
事实上,法国与巴西之间的互动,在最近一段时间已极为敏感。早在7月底,由于双方在欧盟-南美南方共同市场贸易协定问题上的分歧,博索纳罗甚至在预定时间前一个小时取消了与法国外长的会晤,反而在社交媒体上做起了直播。
8月以来,面对着马克龙对雨林大火的“关切”,博索纳罗更是不以为然,多次以法国“殖民心态”为由拒绝援助,却积极欢迎了对来自美国的援助意向。虽然在博索纳罗公开拒绝援助后不久,巴西政府又改口说可以有条件接受。但其中这种“出尔反尔”的表达,的确搞得全世界都弄不清楚其真实意图。
而要是比所谓“出尔反尔”的话,美国总统
一定算得上是当今全世界的头一名。《华盛顿邮报》曾报道,截至8月5日,特朗普就任的第928天,他一共说了12019次谎言或带有误导成分的言论,平均每天“吹牛”13次,高峰时期多达20次。
这种毫无信誉、朝令夕改的做法,无疑与传统中政治精英的做法格格不入,也颠覆了人们对政治精英的认知。这不仅消解着政治人物自身的信誉,也极大影响了人们对相关国政府的信任。
出尔反尔的做法,很大程度上是西方民粹政治人物的一种作秀。在经济全球化势不可挡的今天,世界各国都分享着发展的红利,也必须面对相应的挑战。而在某些国家,一些民粹化的政治人物,反而通过利用乃至操作某些民怨情绪当选上台——在执政后无法有效回应民众诉求时,这些政治人物就拿出了各种本土主义、孤立主义以及贸易保护主义的工具,甚至在对外事务上选择出尔反尔,只是为了在选民面前凸显自身的强硬。
出尔反尔的做法,本质上反映出这些民粹政治人物在特殊利益与国家利益的撕扯之中。这些操作民怨情绪上台的政治人物,从本质上当然不是要真正回应普通大众的诉求,而是代表着某些特殊利益。
也是在这种特殊利益的驱动下,他们才会做出一些完全违背国际社会普遍期待的非理性抉择。当其遭遇外界压力时,他们又会反过来再改弦更张,出尔反尔地作出新决定。
但问题在于,一旦相关压力减弱,这些政治人物还是会再次回到特殊利益的诉求上来,进而造成了一次又一次的出尔反尔,损失了一个国家应有的国际信誉。
不可否认,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在如此大背景下,世界各国普遍期待构建的是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在那些国际规则构建与遵循上“出尔反尔”,虽然看着挺实用,损耗的国家形象与国际信誉,却是很长时间都难弥合的。
□刁大明(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原载于新京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