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莫让“偏好”偏离正确价值观轨道

“孩子抱着手机刷个不停像是中了毒”“刷抖音、看快手成了留守儿童最喜欢的娱乐活动”……网络信息多样、开放、共享,而一味迎合受众的阅读偏好,计算方法简单,定向推送粗暴,让读者尤其是鉴别力、自控力不强的青少年越“好”越“偏”。原本能够提供多样化精神食粮的手机App,却让人有一种“我才夹了一筷子,你就送我一桌子”的惊喜与尴尬,在不知不觉中受困于“信息茧房”。(10月20日《半月谈》)

“用户爱看什么,就把什么送足喂饱,让人停留在舒适圈,看似浏览了很多信息,实则信息非常单一,无法拓展知识面。”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张志华说,这在传播学上被称为“信息茧房”。一旦身处这样的“信息茧房”,就再难接受异质化的信息和不同的观点,甚至在不同群体、代际间竖起阻碍沟通的高墙。

尤其是当下一些平台的定向推送存在“泛娱乐化信息多,低俗内容多,未经核实内容多”的“三多”现象,这对正处于知识和素养体系均在生长期、尚未建立起一套属于自身“偏好”系统的青少年来说,极易被平台商所制造的刺激性、高感官舒适度以及碎片化的信息精准“狙击”,从而深陷其中导致很难丰富知识结构,其危害不言而喻。

此种“偏好”算法在向受众推荐内容时,并没有传统内容编辑的把关,内容能否推送、推送给谁,都交由机器说了算,依据的标准就一条:能不能抓眼球、能不能吸引用户。正是这种业务导向遵从流量最大化的资本逻辑,导致出现低俗信息和低质内容大肆传播等问题,尽管国家网信部门一直不遗余力加大了对新兴媒介平台乱象整治,通过封号、禁言、下线、约谈等方式,起到了一定的震慑作用,但也仅是惩一时之弊。

毕竟,将整治低俗传播归咎于冷冰冰的技术,而不是去针对背后掌控技术的人,那么是无法从根源上停止劣质内容再次生长的。先进技术没有错,关键在于什么样的人在使用这项技术,“偏好”算法能够充分了解受众、不断回应诉求,这是优势,并不是传播低俗劣质内容或者逃避责任的借口,而应该成为启发思考、启迪智慧、传播主流价值观的流量入口。

因此,莫让“偏好”算法偏离正确价值观轨道,就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在执法过程中加强对侵权行为的处罚力度,不能任由那些一味地追求资本的狂欢、信奉所谓的娱乐无底线的赢利模式野蛮生长,也需要平台企业肩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要守住底线、把住红线,用正确的价值观指导“偏好”算法,用自律的底线去传播正能量。而这既是网络空间的“王道”,更是互联网企业长久发展的“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