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教育不能徒有其表
穿上汉服,捧起《论语》或《弟子规》,开始摇头晃脑,口中念念有词,这个场景经常出现在一些国学培训班里。有数据称,目前,全国经营范围包含国学教育的相关企业已达到4000余家。照此测算,保守估计我国儿童国学教育市场规模达135亿元。(6月17日《光明日报》)
国学教育正日益成为少儿教育培训的“宠儿”,虽然培训价格动辄上万甚至十多万,但不惜花费重金的家长依然大有人在。提供相关教育课程的培训机构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由于缺乏科学的教学标准和规划,优秀的专业师资也比较匮乏,目前国学教育的效果总体上并不理想,一些乱象也开始滋生蔓延。
教育有其客观规律,国学教育同样需要科学的标准体系,无论是课程内容、教学模式,还是对教育成效的评估、判断,都需要有一整套完整的规范作为指导。但目前,很多培训机构使用的都是自己编撰或者“山寨”来的教材,在内容的科学性、准确性、实用性等方面都难以保障;教学模式也是千差万别,基本都由培训机构自行设定。而无论是培训机构还是家长,对教育成效都缺少准确的评价标尺,往往以背诵古文的数量作为依据,再次陷入了死记硬背的桎梏,实际上并不会起到多大的效果。
国学是中华文明的集大成者,但由于历史时代的局限,其中也不乏糟粕。国学教育并不是对所有国学经典书籍照单全收,同样是要坚持“存精华、去糟粕”的原则,有选择性地进行学习吸收。但当前国学教育中“以偏概全”的现象还比较突出,培训机构和家长都认为只要是经典书籍就要学习背诵,不去对内容进行甄别和筛选,导致一些糟粕还是进入了孩子的精神世界。
与此同时,追求速成也是国学教育的一大问题。国学博大精深,想要真正学懂吃透一部经典,可能就得花费数年的时间。但家长更加渴望速成,希望孩子能够短时间内就掌握,这显然违背教育规律。为了投家长所好,一些培训机构就以“填鸭式”的背诵教学为手段,短时间内让孩子死记硬背下诸多内容。但实际上,孩子并不能准确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精神实质和思想内涵。
国学教育的初衷应当是让孩子从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取知识、汲取营养,提升个人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不能一味追求背诵这一形式上的效果,从而陷入国学教育的误区。国学教育也不能成为培训机构逐利的工具,导致对传统文化的曲解、误读,甚至是假借国学之名传播封建糟粕。加快推动国学教育的规范化建设,已势在必行。
(来源:泉州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