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职业打假现灰色产业链:净化市场也要依法而行

当打假者以利益追逐为主要考量目标,却罔顾程序上的正当性时,打假就变味了。

▲资料图 来源:视觉中国

据法制日报报道,近日,职业打假人再度陷入舆论漩涡。有媒体调查发现,当下职业打假早已形成产业链。在QQ上以“职业打假”“打假”为关键词的群聊账号有3000多个。在不少群文件里,有大量的开展职业索赔的相关资料,还有人定制假货鉴定书、质检报告、医院证明等。通常老手带新手,30元就可“拜师”学全套流程。

当打假者以利益追逐为主要考量目标,却罔顾程序上的正当性时,打假就变味了。

即如记者调查所知,大量职业打假者以“吃货”和“赔偿”为套路,要么收货后申请退款但不退货,非法占有商家货物;要么以举报、起诉等手段要求商家高价赔偿。更恶劣的是,很多打假者串联在一起,一旦商家拒绝赔偿,往往会威胁一哄而上,迫使你就范。

这样的职业打假已经形同敲诈勒索,并不足取。可以想见,以互联网的分蘖速度,众多职业打假人奔逐于市场,由此产生的社会成本自然不可低估。这一群体获利愈丰,则带给生产经营领域的困扰就越多。

不仅如此,鉴于打假不可能全部自行协商,而必然会求助于相关监管、裁决部门,无论是举报还是后续的信息公开、行政复议和诉讼、纪检监察等,巨量的职业打假必然会占据大量执法资源。有数据显示,一些地方基层市场监管人员一年有一半精力用来处理职业索赔投诉,职业索赔所耗费的资源是一般正常投诉的4倍至5倍。

因此可以说,并不是所有打假行为都是正义的。一方面,对于那些随便找些商品瑕疵就悍然索赔的“碰瓷”者,必须以法律手段严加制裁,以杜绝那些食利者的侥幸之心。在这个问题上,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发布《关于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依法打击以打假为名进行的敲诈勒索行为。近年来,多地警方也以扫黑除恶为名重拳打击职业索赔犯罪团伙,捣毁多个黑恶团伙。

另一方面,对于市场上屡禁不绝的假冒伪劣产品,监管部门也该有更多作为,不仅要真正实施源头管理、坚决落实属地责任,强化对制假、售假的打击力度,也要采用各种手段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可以说,职业打假人的风生水起,与一般消费者的维权艰难,其实是一体两面。

打假成为一个可以迅速批量复制的“产业”,固然与一部分人的牟利考量有关,但也与整体上消费者面临的维权困境有关。也即,“好好说话”远不如“把事情闹大了”更好收场,这也是舆论每每因为职业打假而吵翻的根源所在。

一个健康的市场,必然是一个有着各种规范制度的市场。恶意索赔当然要打击,而有意制假、售假的行为更应该严厉惩处。不断释放消费者潜在消费需求,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关键在于营造一个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坚决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斯远(媒体人),原载于新京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