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驰女车主”被诉百万代言违约,理站在守规则者一边
用规则说话。规则对“奔驰女车主”跟状告她的人也一体通用。
▲资料图 来源:视觉中国
人红是非多。西安“奔驰女车主”薛某对此大概深有体会——她又摊上事了。
近日她又被告上法庭。这次状告者是西安本地的民办技校西安高速铁道技工学校,告的是“百万代言违约”。
该校委托人说,坐引擎盖哭诉维权事件发生后,他用税后百万年薪,跟薛某签订了招生代言人的合同,结果对方至今未履行义务,因此合计索赔逾360万元。薛某方面回应称确有此事,称对方是在蹭热度炒作,不愿多谈。
我说你毁约,你说我炒作,双方各执一词。如果说,二者此前达成协议是谈了一场“恋爱”,那现在显然是“分手很不体面”。
这激起很多网友的围观,网上随处可见的,是糅合了板结化印象的站队。
依我看,评判是非得基于事实,这里的“事实”不是单方说辞,而是真实细节拼出的完整真相拼图。这些厘清起来或许没那么容易,但再不容易,有些原则仍可秉持——如用规则说话。
用“奔驰女车主”维权的方式对她维权
这不是“奔驰女车主”首次被人维权。在走红过后,网上很快有人曝出,薛某拖欠商户、供应商钱款数百万,还有爆料称其卷款逃逸。她对此都予以否认。今年7月,上海警方通报,她未涉合同诈骗,不予立案;8月份,上海闵行区法院对其母亲发布了“限高令”。
此次薛某又卷入纠纷。她曾说过“只想回归平静”。可从目前看,这近乎奢望——很多人并不打算让她就这么退出公共舆论场。这些人也解锁了她维权时的那套“打法”。
薛某当初对4S店维权的成功,本就跟借势舆论不无关系。无论是坐上引擎盖哭诉的举动,还是“我几十年的教育受到了奇耻大辱”“我就是太讲道理才被你们欺负”等表述,都击中社会痛点、引发民众共情。正因如此,她维权诉求点是个人权益,但迅速被导入公共场域。
之后对其维权的“债主”,也学会了这点:他们趁着她热度正高之际维权,本就是搭新闻便车——在她跟4S店和解的当晚飞赴西安要钱,就踩准了最有效节点;而借助大V搞舆论战,也是在借势舆论。这算是维权版本的“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此次事件中,学校相关负责人也在各种挖掘薛某的“IP价值”:该校委托人直言不讳地称,起初找她代言,就是“因为她有流量、有影响力”,并专门为她配备了直播网红团队。后来还在微博上同步了合作进展。此次起诉,也是在微博上大张声势地公告。
“维权者反被维权”,这般情节落到“维权女王”的头上,确实挺有戏剧性。无论是“债主”还是涉事学校,都在以此为杠杆,将普通民事纠纷或商业纠葛“撬入”公众视线,以期加速解决。
但这对薛某显然是消耗:她凭借一次“声动人心”的哭诉维权,让自己实现了名声上的“资本快速积累”。但此后每次被蹭热度,对她都是一次拖拽,最终将其声誉拽到了下行线上。
“拿规则说事”对她跟状告者一体通用
在此事上,薛某斥有关校方负责人是蹭热度,这或许不假。但“蹭热度”最多是道德指摘,算不上法律指控。
这起个案中的是非,还得看硬核证据,看谁恪守了规则,谁又违反了规则。
此次事件中,有几处细节值得注意:1,双方确有协议达成,但因故未履行;2,薛某并没有拿钱不干事——她并未向校方提供供打款的身份信息。
相较于是否“蹭热度”,有无恪守契约等更能左右案情定性。本质上,这就是拿法律规则说事。
“以规则为准绳”比道德臧否通常更有力。事实上,“奔驰女车主”所涉的这些纠纷,最终也都避免不了被放在“规则尺子”下度量,被置于法律视野中审视。这也是息讼止争的不二途径。
“奔驰女车主”坐引擎盖维权,能撼动金融服务费等潜规则,成为标志性的消费者维权事件,究其根本,也是因为她站在了规则一边,所以公众也站在了她这边。其维权启示录里的重要一条,就是要依照规则维护自身权益。
后来薛某被传诈骗、携款潜逃和被“立案调查”,都被警方“澄清”。职能部门为她“维了权”,遵循的就是规则,依据的也是事实。
这里面,规则对“奔驰女车主”跟状告她的人一体通用。“维权者”或“被维权对象”的身份,并不能跟“对/错”“好/坏”直接对上号。
他们的指控或辩解有没有道理,只能是看自己的行为是不是收束在了规则框架下,在法律、伦理上是不是占理的一方。对“奔驰女车主”而言,尤其如此:“拿规则说事”不是只照他人不照自己的手电筒,她曾凭着法律规则成功地维护了权益,也有义务去遵循规则。
薛某在对他人维权后,成为他人维权的箭头所指,并不是对她拿着规则维权的否定,而是对规则适用面的广谱性的重申。
说到底,“用规则说话”虽然“理中客”,却有用。
编辑:狄宣亚 实习生:孙小雅 校对:李立军 原载于新京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