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娶亲乱象迭出:关键是规范中介
频发的跨国娶亲乱象提醒我们,是时候对“光棍危机”有全盘式的正视了——越是复杂,越要及早介入。
▲剧照。
东拼西凑借来十几万,踏上异国,有人领回漂亮新娘,结婚时院墙上爬满围观的村民,还生下混血儿;有人深陷骗局,负债累累……近日,“去异国娶亲的中国男人们”这一群体,引发舆论关注。
这些希望在异国圆上娶亲梦的男青年,多都来自社会底层。由于经济条件不佳,他们在国内娶亲无望,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国外。
这类故事中,我们很难看到一些曾被媒体报道的“人生赢家”式的跨国婚姻,绝大多数人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不但未能实现娶妻梦,反倒背负巨额债务,个别人甚至命丧他国。
不可否认,这些破碎的完婚梦,在事后复盘来看,多少显得荒诞。但寻找另一半——不管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是他们的权利。这不应该是一个“咎由自取”或是可以被嘲笑的故事。
事实上,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尽管跨国婚姻在法律上是被允许的,但是,早在1994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相关文件就明确指出,国内婚姻介绍机构和其他任何单位都不得从事涉外婚姻介绍业务,任何个人不得采取欺骗手段或者以盈利为目的从事或者变相从事涉外婚姻介绍活动。
然而,这些“前赴后继”踏上异国企图圆上娶亲梦的男士,绝大多数都有着中介机构的牵线乃至鼓动。
如有的案例中,“婚介代理主动上家里”,承诺“17万费用全包,先交2万,人领回来了,再交剩下的15万。”
对那些急于娶妻的男青年来说,十几万可以娶到一位国外妻子,的确太容易让人心动。
对中介而言,利用国内外的巨大信息不对称,可轻松实现“两头骗”的利益诱惑,也实在够大。
很显然,在双方都愿意“铤而走险”之下,彻底规制这样的非法生意,仅是取缔一些明面上的非法中介是远远不够的。
比如,出入境管理等相关环节,或也有必要加大针对性的管理预防;跨国婚姻现象和中介集中的地方,相关部门及社会公益组织,或可组织开展相关的普法与教育工作,减少因信息不对称而滋生的骗局。另外,对于目前仍滞留在国外的娶亲青年,应加大“解救”力度。
跨国婚介乱象,早不是第一次爆出。近些年,诸如“越南新娘跑路”的新闻时有出现,公安部门也明确表示,“拐卖外籍妇女犯罪往往与偷渡、非法婚姻、婚姻诈骗交织在一起,危害十分严重。”
这一乱象,在很大程度上是底层剩男问题所衍生出的一个结果。有统计显示,到2020年,过剩的男性光棍人数将达到3000万。
从宏观上看,要从根本上化解这一现象,还需要有效缓解部分底层青年的娶亲难问题。
娶亲难有着多重结构性诱因,如性别结构失衡、彩礼畸高等,它的解决很难一蹴而就。
但跨国婚介骗局的屡现,应让社会和政策层面,对于剩男现象及其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有足够的研判,从而出台一些针对性的缓解举措。孤注一掷式的跨国“娶亲”,更像是某个群体“病急”之下的“乱投医”。
医治之道,需要对不良“庸医”、“黑诊所”加以严格治理,更要在根本上通过综合举措缓解这种群体性的“病情”。是时候对“光棍危机”有全盘式的正视了——越是复杂,越要及早介入。
□任然(媒体人),原载于新京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