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前沿转载 | 空难报道中的新闻伦理与职业素养

非常令人痛心,3月21日下午,东方航空公司一架波音737客机在广西梧州藤县坠毁,机上载有乘客123人、机组人员9人。目前搜救工作正在进行中。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中国记者”,系浙江理工大学史量才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陆高峰发表于2013年8月,供报道中参考。

社交媒体时代,坠机事故很快就成为各类媒体报道的焦点,但某些报道中的不良倾向、苗头值得警惕。  249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空难发生后,包括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在内的各种媒体各展所长,及时、快速、多样地发挥了信息传播的功能,然而,在新闻职业伦理和素养方面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一些媒体和从业人员缺少自律、在空难报道中存在价值观偏颇等人文素养欠缺,以及少数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和新媒体则表现出人为地将灾难神秘化、灵异化等科学素养欠缺等问题。    在灾难报道中,媒体和从业人员有必要准确把握灾难报道的根本目的,强化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    2013年7月6日,韩亚航空公司的波音777客机在旧金山机场着陆时失事,导致181人受伤,3名浙江江山中学女生死亡。空难发生后,立即引起各类媒体、网民和社会公众的极大关注,但是,对于包括微博、微信等自媒体、新媒体在内的各种媒体和媒体人在灾难事件传播中的表现,却有诸多值得思考之处。    

一、空难报道中的职业伦理    

不管从事何种职业,也不管国籍、种族如何,人们总要遵循一些最基本的普遍性伦理原则,比如人道主义、集体主义、公平公正、平等尊重、诚实守信等。这些都是大多数人所遵奉的。克利福德·G·克里斯蒂安等学者在其合著的《媒介公正:道德伦理问题真的不证自明吗》一书中就专门提到了“五个伦理学准则”,其中就包括“为大多数人寻求最大的幸福”,“只有当忽视一切社会差别时,正义才会出现”,“像爱你自己一样爱你的邻居”等最基本的伦理学准则。但是这些最基本的伦理准则往往被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无冕之王”,有着一定道德引领责任的新闻工作者所忽视。    在韩亚空难中就曾出现一些这样的不和谐音——在报道韩亚航空客机失事事件时,韩国东亚日报下属“A频道”主持人报道称,“最新的消息是,是两名中国人而不是韩国人在事故中死亡,从我们的立场看,真是万幸啊”,此言引发中韩两国观众强烈质疑,有网民直接称“无人性”。随后,韩国放送审议委员会为此发表公告称,这次事件涉及到外交层面,将对“A频道”节目进行停播审查。就像我们不能对别的国家发生地震和核泄漏而兴奋的道理一样,庆幸两名遇难者是中国人而不是韩国人,表面看似“爱国”,其实,这违背了做人的最基本原则——对别人的灾难不是同情,而是幸灾乐祸。    不仅如此,这更违背了新闻工作者的基本职业准则。受到西方新闻界广泛认可的美国职业新闻记者协会(SPJ)1996年9月制定的《职业伦理规范》中明确提出新闻记者应该:检查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念,并避免将这些价值观念强加给别人;观察人时不要被民族、性别、年龄、宗教、种族、地理、性取向、是否残障、外貌或社会地位这些因素制约住。    该规范还提出了“减小伤害”原则,要求新闻记者应该:“对那些可能因为新闻报道而受到负面影响的人们表示同情”。韩国这家电视台的主持人庆幸2名遇难者是中国人而不是韩国人的做法,明显违背了新闻报道应该客观公正和减少伤害的原则。不仅没有检查自己的价值观,没有做到不因受害人的民族、种族而区别对待,而且对受害人家属造成了二次伤害,也伤害了他国人的感情。    韩国新闻协会、韩国新闻广播编辑人协会、韩国记者协会联合制定《新闻伦理实践纲要》(1996年)中专门列出了“对灾难等的采访”条款,要求“记者在采访灾害或事故时,不得损害人的尊严,或者妨碍受害者的治疗,对受害者、牺牲者及其家属 应保持适当的礼仪。”其关于社会责任的条款中也明确提出了“不能以 特定地方、宗教、人种等为理由,有差别地对待个人。”显然韩国这家电视台的做法既违反了一些最基本的伦理学准则、国际通识的新闻规范,也违背了自己本国的新闻伦理准则。    类似这种对别国和他人灾难幸灾乐祸的做法,美国媒体在报道韩亚空难的机组人员名单时也犯了同样的错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奥克兰的KTVU电视台在午间新闻中,播报了一份被认为是坠毁的韩亚航空 214航班飞行员的名单,将4飞行员称为“Sum TingWong”“WiTu Lo”“Ho Lee Fuk”“BangDingOw”,并称信息来源于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随后分析称,这份名单颇具冒犯性,前3个名字根据发音,很可能是“出事了”“我们飞太低了”和“该死的”的英文说法,而最后一个名字则可能是飞机坠毁过程中的各种声响。    韩亚航空公司7月14日曾发表声明称,正考虑对因播报“不准确且无礼”的飞行员名单的KTVU电视台提起诉讼。如此播报失事航班飞行员名单的做法,也是不严肃对待灾难报道,有违新闻职业伦理的一种表现。  

二、空难报道中的人文精神    

新闻报道并不是简单地记录事实、传递信息,还肩负着舆论引导、弘扬主流价值观和文化传承等职能。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在传播信息和传承文明中,必须要有正确的价值观,这样才能不会因自己的价值观产生偏颇而影响甚至误导公众。2009年新修订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也明确要求“新闻工作者要发扬优良作风,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然而,在韩亚空难报道中,一家媒体的一篇报道竟然在基本价值观导向上犯了一个错误,导致在微博等新媒体上受到网民们广泛嘲弄和批评。该媒体于7月9日刊登了一篇纪念两名遇难女生的文章《花谢旧金山》,第一个小标题下方,赫然写道:“如果她们在世,知道浙江省委组织部部长在关注她俩,王琳佳也许会惊喜地睁大了眼睛,笑眯眯的,而叶梦圆也许不敢相信地跳了起来。”    此文发表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陆晔批评了这篇文章:“非常震惊。记者怎能写出如此段落……这不仅是基本的新闻伦理问题,更是基本的做人底线问题”。微博上各种批评言辞激烈超乎想象,“无耻”“恶心”“堕落”“令人 作呕”的喝斥声不绝于耳。    该报道之所以引起专家学者和广大网民的反感,除了写作上采用想象的做法有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更主要的是其中基本价值观存在偏差。作者在文字背后隐藏着一定的官本位心理。有的专家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该文不仅极尽溜须之能事,虚构死难两学生听到某领导关心的激动,而且大肆渲染两学生生前的生活细节,既亵渎死者又令生者反感。”    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是个人素质的深层次构成要素,反映了一个人所具有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水平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价值取向和社会实践能力。具备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将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拥有基本的价值观判断,学会科学地认识和理解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历史等各种现象及发展规律,科学地理解和看待自身和外部世界。    无论是专业新闻工作者还是普通自媒体用户,在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中所表现的 伦理缺失和认识偏差都与他们的 人文社科素养欠缺有很大关系。  

三、空难报道中的科学素养    

灾难的发生总有一些客观或主观触发因素,或是天灾或是人祸。这些原因总是客观存在的,不是主观意识凭空产生的,更不是因为上天安排、神灵惩罚,或者某种 灵异现象、超自然力量所导致的。    这是最基本的科学常识。但是,有的媒体,其中包括微博、微信等自媒体,为了哗众取宠,吸引眼球,往往对一些灾难事件进行“另辟蹊径”的解释,将灾难事件神秘化、灵异化。这种在报道和信息传播中装神弄鬼的做法是典型缺少科学素养和职业责任的表现。2009年新修订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明确提出新闻工作者要“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增强社会责任感,坚决抵 制格调低俗、有害人们身心健康的内容”。    这种在报道中违背科学常识的做法,不仅说明自身的科学素养欠缺,而且明显违背了新闻工作者的职业准则。在韩亚空难中,有的媒体和个人微博、微信就拿两个遇难女孩微博上的最后博文“go”和“4444”做文章。如有的微博写道:“两位遇难的女同学微博最后留言,一个是写‘go’,一个写‘4444’,合起来念去4?真的太灵异了。”无法理解,还有的故弄玄虚,“两个孩子,潜意识是不是知道了什么?还是巧合。留言是‘go’和‘4444’”。    事实上,稍有科学常识的人都不会认为空难以及两个孩子的遇难和这两条微博会有联系。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从事科学传播的公益团体微博“科学松鼠会”则从科学的角度解释了人们对于乘坐飞机哪一区段最安全的疑惑:“从飞机结构来说,机身中段是最坚固的部分,但中段恰恰也放置着油箱,如果坠机时还有剩余燃油,爆炸也将在这里发生。机尾部分的乘客有过在爆炸时成功逃生的先例,但如果飞机因失速坠毁或在最终进近时发生事故,机尾又成了最危险的地方。”     还有的人通过微博普及了为什么乘飞机应该系好安全带的安全常识:“高空气压小,民航飞行器的机舱都会在飞行时增压。一旦机舱破损,压强差会使舱内的增压空气瞬间排出,同时排出的还有所有未固定的人和物。因此飞机巡航时也尽量不要解开安全带,它除了在颠簸时保护你不要撞到头之外,还能在突然失压的瞬间保护你不被吸出去。”他们虽然不是专业的媒体人,但是这些做法却体现了他们在灾难信息传播中的责任和品格,值得那些缺少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的媒体去学习。    公众自然科学素养与人文社会科学素养一起,构成了一个人文化素养的两个主要方面。新闻从业人员在提高人文社科素养的同时,还必须补上增强科学素养这门课,只有如此,才会写出高质量的灾难报道。  

四、空难报道的终极追问    

我们为什么报道灾难,是因为我们天生喜欢传播“坏事”,喜欢围观别人的伤痛,消费别人的痛苦吗?肯定不是。即便一些人有这种窥“阴(暗)”之癖,媒体也不应该花时间和精力推波助澜。    如此,当我们连篇累牍、图文并茂,动用新老媒体全方位报道灾难的时候,我们就不应该以满足吸引那些热衷窥视和消费别人苦难的眼球为目的,也不应该是只注重收视率、阅读率和转发率,更不是仅仅盯着为此带来的广告等经济收益。    我们报道灾难的终极目的,除了告诉人们灾难发生的事实,反思灾难背后的原因之外,告知人们如何防范灾难的再次发生,避免悲剧重演,才是灾难报道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相反一些媒体仅仅盯着灾难的“震撼”场面描写,无中生有的灾 难“灵异事件”等,以及无节制地展示灾难家庭的痛苦体验等等诸多吸引人眼球的信息,与灾难报道格格不入的消息,如此必然导致灾难报道背离其本意。    在韩亚空难中,虽然有一些媒体做法有违职业伦理和人文精神,但是也有一些媒体的做法值得称道。比如有的媒体以《韩亚空难游学团有猫腻 收费近3万中介层层转包》为题,反思“此次游学团行程安排被中介层层转包,费用较高,游学徒有虚名”等问题。有的媒体以《韩亚空难带给我们的思考:并非所有竞争都是正向的结果》反思了国内外航空业激烈竞争带来了“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千方百计降低成本,很难保证投入足够的资源保证安全”等众多安全隐患问题。这些反思和质疑是真正能够有益于减少灾难的声音,在准确报道灾难事实之外应该成为灾难报道的主流。  

原文刊发于《新闻与写作》2013年第8期,原标题为《韩亚空难报道中的新闻伦理与职业素养》,于2022年3月22日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记者”,原始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vHda4k6fPuoBK-vxTt_i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