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的三重底色
来源:扬州文明网 作者:毛建国
9月16日,扬州日报刊发的《一张“小纸条”背后的爱心故事》,引起广泛社会反响。走进女店主潘在芳的内心世界,细读这张“小纸条”,可以读出爱心的三重底色,那就是宽容、无私与尊重。
先讲宽容。据潘在芳透露,她放在超市门口的冰箱曾经遭遇深夜被撬,当时自己也很生气,一心想把小偷“揪出来”。可当她看到“小偷”只拿了一瓶饮料,一饮而尽后返身关柜门的情景时,不禁动了恻隐之心。在城市街头发生这样一点“小恶”,实在不足为奇,最怕的就是无限夸大,陷入扭曲的道德想象中。“恻隐之心,仁之端也”,这是爱的底层逻辑。而在潘在芳以善化“恶”的背后,显然也包含着对人性的信任,对城市文明的信任。恻隐遇到信任,也就有了宽容,也就有了爱的无限可能。
再看无私。这张“小纸条”上有一句话——“不求回报,只希望你有能力的时候再去帮助他人。”提到慈善,人们都知道一句话“予人玫瑰,手有余香”。这并不是由对方给予的,而是在付出爱心的过程中,自己在心灵上得到的收获。当代雷锋郭明义对此有过阐述:“帮助别人,快乐自己。”换而言之,帮助别人并不是想得到别人的回报,甚至都没有想过和在意过别人感激感恩的目光。真正的大爱不是施舍、不是交易,而是一种心灵需要。人心是能够换人心的,不求回报,最终换来的是“德不孤,必有邻”。
最后看尊重。潘在芳介绍,她贴出“小纸条”,是想让困难群体能够从容地寻找帮助,有尊严地得到帮助。在尊重作为一种基本需求受到普遍重视的当下,在爱心领域引入尊重理念也日益成为共识。现在人们存好心做好事,会更多地考虑到当事人的感受,注重采用让受助人坦然的舒服的方式,而不是居高临下,更不是傲慢赏赐。正如人们看到的,现在的捐资助学已经很少透露当事人的身份,也很少拉着受助学生合影。潘在芳以让人舒服的方式做好事,让人肃然起敬。
一座有爱心的城市,也是一座有温度的城市。这张“小纸条”对应的或许只是小善心、小善举,但当做好事上了瘾,那这个人就不简单了;这样的人多了,社会就不简单了。“小纸条”背后的宽容、无私与尊重,传递了一种爱心新境界,也证明了扬州这座城市的文明厚度和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