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非遗涵养城市的文化性格
据报道,在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全国各大城市举办了3700多项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努力让非遗活起来、走得远、传下去。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一些城市还推出线上活动,让观众在“云”端就能了解和体验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非遗是祖先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与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和民众的情感生活有着难以割舍的渊源。而且,我国是世界著名的非遗大国,拥有十分丰富的非遗资源,世界非遗名录的1/10在中国。然而,随着近些年来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不少优秀的历史文化渐行渐远,一些珍贵的民间工艺面临失传,加强非遗的传承保护、留住中华民族文化根基的呼声越来越高。
经过多年的呼吁和宣传,非遗的传承保护现如今几乎已经成为全民的共识。尤其是各级政府,不仅在非遗的传承保护上制定了长远规划,而且还在具体措施上进行了细化,热情很高、信心很足、劲头很大。比如在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全国各大城市举办的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就达到了3700多项。不过,如何让非遗更好地活在当下,关键还是要最大化地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非遗传承需要众人接力。一些非遗项目或技艺之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被人们遗忘或失传,从大程度上说就是因为这些非遗项目或技艺的传承缺少公众的支撑。非遗项目和技艺如果只被少数人掌握,非遗失传的风险就会加大。所以,要扩大非遗的影响力,让公众积极参与,争取使每个人都能成为非遗的关注者、传承者和实践者,这样才能增强非遗的生命力。
非遗融入生活才能落地生根。让公众参与非遗传承,我们的确需要提高公众传承保护非遗的思想觉悟和文化认知,但更重要的是,要尽量让非遗转化为可以为公众接受的产品,使无形的、抽象的非遗具体化、形象化。近些年来,不少地方将非遗文化与现代产业进行巧妙融合,让文创产品承载传承使命,走出了一条新路子,不仅增强了非遗的生命力,也使非遗在服务百姓生活的同时得以传承延续。
非遗不只是一件产品、一种技艺、一门绝活,它是融化在我们血液里的文化基因,是让一座城市可以承载历史的文化认同。作为先辈留下的精神财富,非遗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同时更赋予了城市不同的风貌以及这种风貌背后所深藏的文化性格。今天,我们千方百计对非遗进行传承保护,就是要用生活化的手段让那些曾经在岁月长河中闪耀的非遗回归现代生活,让它用深厚的底蕴去涵养一座城市的文化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