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别被“偏好”算法带偏了网络阅读

不少受访者反映,孩子们在看新闻客户端、刷社交媒体时,一些平台的定向推送存在“泛娱乐化信息多,低俗内容多,未经核实内容多”的“三多”现象。平台一味迎合受众的阅读偏好,计算方法简单,定向推送粗暴,让读者尤其是鉴别力、自控力不强的青少年越“好”越“偏”。原本能够提供多样化精神食粮的手机App,却让人有一种“我才夹了一筷子,你就送我一桌子”的惊喜与尴尬,在不知不觉中受困于“信息茧房”。(10月20日《半月谈》)

的确,我们看在新闻客户端、刷社交媒体、看手机浏览器时,一些平台都能通过数学算法,捕捉到我们的浏览喜好,然后定向给我们推送。有家长发现,孩子手机中的短视频App推送的内容大多和孩子玩的某款游戏相关,还有孩子被推送的内容,多为恶搞整蛊他人的视频,不想看都不行。

以算法技术给用户定向推送浏览过的信息,从表面看,是为了迎合受众的阅读偏好,提升用户接收、选择信息的速度。但从实质看,在互联网内容平台的竞争日趋白热化之下,是为了提高用户粘性,因为用户看到的信息都是他们喜欢的,这样就能让用户从“一次点”变成“一直看”,流量越大,互联网平台的收益就越高,也越受资本的青睐。

然而,算法推荐又容易制造“信息茧房”,让我们习惯性地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反而屏蔽掉其他多样化信息,看似浏览了很多信息,实则信息非常单一,无法拓展知识面。对于孩子来说,深陷于“信息茧房”就很难丰富知识结构。一些孩子喜欢浏览泛娱乐化信息、低俗内容,平台就给他们“送足喂饱”,长此以往,势必误导其价值观。有的孩子只因看过突发事件类新闻,推送就充斥着各种恶性事件,也可能让孩子们感到“社会乱糟糟”的。

要避免被算法推荐困于“信息茧房”,用户在信息挑选上,显然应勤奋一些,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挑选,而非平台推送什么就接受什么,沦为技术的附庸。尤其是孩子们,更要主动避免被算法推荐所绑架,走出知识的一亩三分地,追求多元化信息,消费优质内容,拥抱多彩的世界。学校、家长也应当充分作为,帮孩子提高甄别、屏蔽不良内容的能力,督促孩子使用防沉迷系统,也要给予更多陪伴和关心,防范孩子沉迷于网络。

智能平台应该承担社会责任,坚持主流价值导向,对存在错误导向的内容和谣言、色情、暴力、赌博等信息加强甄别、监测和过滤,给用户推送符合公共价值导向的内容。正如一网友所说,让技术和算法服务于净化心灵、启迪智慧,创造和谐、健康、正能量的网络环境和现实世界,才是正确的“算法”。

监管部门也要履行好监管责任,压实平台的主体责任,对于未能尽责的平台及时问责、处罚、督促整改;研究出台关于算法推荐的管理办法,划定技术伦理、权限边界和行为规范,让技术和算法真正造福于这个时代,造福于我们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