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三问》:学会思考,学会选择
如果你看过著名的哲学导论《大问题》,我猜你也会对这本书感兴趣。这是一本伦理学的入门小书,它的名字叫《心灵三问:伦理学与生活》。
说到这里,很多人会问,伦理学是什么?如果说我们在生活中每天都要做出道德选择和判断,但这些选择往往是针对具体现实,那么伦理学则更多的是提供原则方面的指导。
在伦理学的领域,我们应该怎么做?我们可以怎么做?即使这个应该做的建议不一定可行,但它仍可以为我们的选择指明一个方向。
而这本《心灵三问》却一反常态地放弃了提出一种彻底的原则的尝试,它采用的方式更多的是一种苏格拉底式的诘问。在每一章的开始,每一个伦理的原则都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或许在进入这一章前,你有着你自己的看法。但当你一步步跟随作者进入哲学家的世界,你会发现指引你做出决定的理由,或许并没有那么不言自明。当你开始怀疑自己,怀疑这些曾被你当做信条而恪守的原则,而这正是学会思考的第一步。
在全书的一开始,作者詹姆斯·斯特巴教授就提出了以对伦理学的三个质疑为开端:(1)道德是由宗教而非由理性决定的;(2)道德都是相对的;(3)还是做个利己主义者比较好。
接着又给出了回答这三种质疑的传统伦理学,回顾了西方伦理学史上的一些著名的哲学家,例如亚里士多德,例如康德,例如罗尔斯。此外还列举了现代的一些伦理流派:神命论、道德相对主义、利己主义、功利主义等。难道知道了所有的伦理学理论,我们就可以从中挑出一个最适合自己的原则去指导自己的生活么?
不。正如译者后记所说的,“道德不是发生在抽象观念中,而是每个人在具体境遇中的行为选择……”
是的,在启蒙以后,一切事物都必须经过理性法庭的审判。而在这个多元的时代,我们似乎谁也不能用逻辑说服谁,我们陷入了各种悖论之中。所谓伦理学更像是法国哲学家吉尔·德勒兹笔下的“块茎”,这种块茎的伦理学导向一种无限开放的光滑空间,呈现出非中心、无规则、多元化的形态,它们斜逸横出,它们通往各处,它们塑造一个个有各种差异的人。它不再是过去柏拉图以来主导西方思想形态的树状模式,由一个树根长出各种枝杈,最终却可被还原为一种不动的保证,而过去这种保证大多以上帝来承担。如今,上帝已死,所有的选择都只能是出于人自身的理由。
因此实际上,没有一本伦理学的著作可以让你知道自己始终应该怎么做,就像不会永远有人替你做出选择,因为道德之所以可能的前提便是自由。我们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因而我们每个人做出道德选择都有着自己的理由,然而有时候我们自己也不甚了解做出决定的原因。
那不如就从这本入门的小书开始吧,从学会提问开始,也许哲学家们的说法能够启发你更多的思考,也许你想反驳所有人的说法。
但别忘了,做出选择的永远是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