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廖申白:《交往生活的公共性转变》

交往生活的公共性转变


作者简介:廖申白,男,1950年8月出生,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现任教于北师大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主要研究古希腊伦理学(尤其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公共伦理学、伦理学原理。 同时也担任中国伦理学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应用伦理研究中心副主任,以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学术机构的职务。 曾到哈佛大学、牛津大学、维多利亚大学,以及俄罗斯、韩国等国家与机构进行学术工作。

内容简介: 本书是借助历史学和社会学材料对交往生活这一主题的哲学省思,构成对它的一种预备性的研究。内容包括交往生活的公共性转变;村社社会与身份制度的历史变迁;宪政、民主与公民;国家与社会之间——重叠交错的中间领域;公民伦理与儒家伦理等。

目录:

导言 交往生活的公共性转变

第一章 村社社会与身份制度的历史变迁

第一节 乡土与村社社会

第二节 土地与农民的结合:户籍制度的历史

第三节 农民与身份制度

第四节 村社社会与身份制度的变迁:19世纪

第五节 村社社会与身份制度的变迁:清末民初

第六节 村社社会与身份制度的变迁:1949~1979

第七节 村社社会与身份制度的变迁:1979年以后

第二章 宪政、民主与公民

第一节 村社社会的公共生活架构

第二节 公民和公民地位

第三节 国民程度问题:梁启超与宪政启蒙

第四节 士绅与乡村自治

第五节 新文化运动与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民主观

第六节 人民、公民与权利

第七节 新近的村民自治组织:背景与发展

第八节 孕生中的公民社会

第三章 国家与社会之间——重叠交错的中间领域

第一节 哈贝马斯与“市民公共领域”

第二节 研究的起点

第三节 村社社会的私人性与代表的公共性

第四节 未充分发育的文学公共领域

第五节 未充分发育的文学公共领域(续)

第六节 清末乡镇:管理型公共事务领域

第七节 1949年以后的乡村:中间性领域的变迁

第八节 城市中的中间性地带:单位、社区、社团

第四章 公民伦理与儒家伦理

第一节 儒家伦理与今日之公共生活问题

第二节 私人交往与公共交往

第三节 何谓公民伦理

第四节 公民伦理与儒家伦理

第五节 “做人”:日常语言中的私人交往伦理观念

第六节 “做事”:日常语言中的朦胧的公共交往伦理观念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