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

都市异乡青年调查报告:在外漂泊,你什么时候最想家

“披星戴月地奔波,只为一扇窗。当你迷失在路上,能够看见那灯光。不知不觉把他乡,当做了故乡。只是偶尔难过时,不经意遥望远方。曾经的乡音,悄悄地隐藏,说不出的诺言,一直放心上。”曾几何时,歌曲《异乡人》唱进了无数“北漂”“沪漂”“粤漂”青年们的心。如今又是一年中秋,关于“乡”的深婉情思,再一次随秋风裹挟而至。

图片1

社交平台探探近日发布《2019都市异乡青年调查报告》,对来自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南京、武汉、成都、重庆、西安10座城市的18-35岁异乡青年进行抽样调查,有效回收问卷近12000份。数据显示,有六成以上的受访青年每年陪伴父母的时间少于10天。对于回不去的家乡,有61.4%的青年会选择浸润着家乡风味的外卖来遥寄思念。

六成年轻人每年陪伴父母的时间少于10天

“你最孤独的时刻是什么?”“千里迢迢背井离乡,下了火车正是夜晚,看到万家灯火的那个瞬间。”这则某音乐平台上的热评,道出了许多异乡青年的复杂心情。

根据报告结果显示,有54%的异乡青年每逢“得知家人遇到问题时”最想家,而那些“生病无助”“逢年过节”和“遭遇挫折”的时刻,也在助推着思乡情绪的蔓延。

随着在外打拼的日子渐长,异乡青年回乡陪家人的时间便越少。在工作1至2年的异乡青年中,有27.1%的人每年陪家人的时间不足10天。对于在异乡工作8年以上的青年而言,回家陪伴父母少于10天的人则高达61.7%。

山西小伙刚戈自清华毕业后,已在京IT领域打拼数十年。每年回家不超过半个月的他,愈发珍惜在家平淡的生活。陪父母吃吃饭,聊聊天,走亲访友,偶尔听他们唠叨何时结婚生子,这样的日子,因为稀有,所以珍贵,刚戈感慨。

六成异乡青年点外卖寻找“舌尖上的家乡”

常言道:味觉深处有记忆。于是,用食物来消解思念,成了很多身在远方而不得回的异乡青年们所偏好的方式。

根据报告数据显示,61.4%的异乡青年选择点外卖来怀念家里飘香的饭菜,24.1%的人会经常自己动手做家常菜以解思乡馋,8.9%的人则选择到当地的家乡菜馆里大快朵颐。老家位于广西柳州的周正,至沪从事教育行业已有两年。上海清淡的饮食习惯,也没能改变他嗜辣的心。每次点螺蛳粉外卖时,他都不忘加上个猪脚,因为“在家里一直都这样”。

朋友圈屏蔽家人,再苦再累也自己扛

这些用食物来化解乡思的青年,习惯了对家人“报喜不报忧”。

报告显示,都市异乡青年发朋友圈屏蔽家人的主要原因分别为:发布情绪低落的内容、工作不顺、身体病痛、深夜出去玩和发表有争议性的言论。

在京工作的自媒体人茂品,平时没有朋友圈屏蔽家人的习惯,但有一次,想要发表针对电视剧《小欢喜》里教育理念的探讨时,她犹豫再三,最终还是点下了“分组”键。“我怕我妈想太多,以为是我在影射她教育理念的不好。结果一通电话打过来,我隔着屏幕还不好解释,挺麻烦的嘛。”茂品笑着说。

“再苦再累也自己扛”,是来自厦门的安子对家人屏蔽朋友圈的初心,“也许是家人给了我们许多压力,想要发泄,却又不敢让他们知道自己难言的脆弱。”在京求学的莫西感同身受,对于正值本命年的他来说,只有当生活的“忧”被自己硬生生挨过去时,他才会向父母以开玩笑的方式说出自己曾经的委屈。

都市青年VS小镇青年:在何处安家

在当代消费主义浪潮的鼓吹描摹中,那些在大城市工作的年轻人,似乎每日都能在“买买买”与“吃吃吃”间无限循环,但实际上,每月硬性固定的房租/房贷就足以让不少人游走在“吃土”的边缘。

据报告数据显示,72.1%在都市打拼的青年,需要将每月四分之一以上的薪水用于交房租/房贷,而与之形成明显对比的是,小镇青年的房租/房贷压力高于月收入四分之一的比例仅为12.4%。因为生活成本较高,都市青年普遍认为,月薪12415元是支撑自己在大城市里长久生活下去的理想月收入。

在本次调查中,针对“近一年内单笔最大支出”这一问题,不同地区的青年交出了各异的答卷。小镇青年一年单笔最大支出的前三项为购买奢侈品、买车和旅游,而都市青年则为房租房贷、学习培训班和旅游,其中选择房租房贷的占比高达41.5%。

曾考虑留在大城市工作的研究生黄心,在毕业后依旧选择回到三线城市的家乡。“虽然难以选择,但总要有所选择”,在黄心看来,“能在家里住,能开车去工作,能照顾父母,没什么不好”。如今省掉了房租的他,还乐滋滋地投资起了自己收藏羽毛球拍的兴趣。

然而许多漂泊在外的游子,便无法体会到黄心这种无房租压力的潇洒。

据报告数据显示,63.2%的都市异乡青年曾经历过一年内多次搬家,其中有31.6%的人一年搬家达三次以上。超过6成的年轻人遭遇过仅入住3个月就被迫换房的经历,最短租房经历在7天以内的比重为14.8%。在本次调查的10座城市中,住房安稳度从高到低排名分别为重庆、成都、西安、广州、杭州、深圳、南京、上海、武汉、北京。

来京工作三年的小刀,就经常体验着说走就走的搬家。因为工作原因,需要长时间出差,出差回来前把房子退了,回来后就要另寻别处。但他要求不高,只要有个稳定的家能放行李就心满意足。“其实我就是一只蜗牛,一步一步往上爬。反正漂泊江海为志趣,一蓑烟雨任平生嘛。”小刀打趣道。

渐行渐远的故乡 生根发芽的他乡

异乡漂泊数载,近七成年轻人曾被家人“劝退”回家,但仍有57.3%的人依旧义无反顾地决心留在大城市扎根。

根据报告结果显示,异乡青年不愿回家的几大原因为:薪酬待遇低、工作机会少、生活单一信息滞后、生活不自由和被家人要求早婚早育。在一二线城市吸引力的调查中,“发展机会多”成为年轻人的首要关注点,比例高达60.8%,其次,薪资待遇高、生活自由束缚少,则位列二三。在杭州工作过五个月的路遥说,相较于家乡,自己在大城市里看到了无数种生活的可能,“可以做很多事情来提升自己的品味,拓宽生命的厚度”。

对于出生在甘孜藏族自治州一个县城的袁甜甜来说,成都便是一座让人感觉无比舒心的城市,不仅平台高,生活也比家乡便利很多。更重要的是,她对大城市赋予自己的自由乐在其中,“少了一些人情世故和不必要的交往,朋友间的距离正好,也有充足属于自己的私人空间”。

“逃离”与“自由”也是工作多年的茂品选择背井离乡的关键原因。“外面的世界真的很精彩,而复杂的家庭关系让我疲于纠缠,于是我选择搁浅,让矛盾冷淡。但多年后我才明白,其实是我没有和过去的自己和解。”

在无数次焦虑与希冀并存的时间间隙里,都市里的异乡青年正逐渐建构着属于自己的生活。

数据显示,72.1%的异乡青年平时联系得最密切的朋友,是自己离开家乡后在大城市里认识的人,其中,同事(前同事)所占比例最高,为44.1%;其次,线上和线下活动认识的朋友为28%,大学同学占比16.3%。而多数人与自己家乡的小初高同学渐行渐远,平日联系密切的比例仅有8.2%。在广州工作的福建女孩舒舒看来,其实这并不遗憾。“有很多人只能一起相伴着走一段路,想通了这一点,失落感就没那么大了。”舒舒说。

都言:吾心安处即吾乡。尽管每个人对归属感的定义都不尽相同,但都市异乡青年们有一些共性选择:经济有保障、稳定有上升空间的视野、有心意相通的爱人成为归属感的重要来源。此外,稳定的朋友圈层和在当地买房也是大城市归属感中占比较高的因素。

在行色匆匆的都市里,无数告别了家人庇护的异乡青年,正打造着自己的“闪光时刻”,每一次自我价值实现的瞬间,都让漂泊惶惶的内心变得愈加温柔坚定。工作被认可,升职涨薪、租得起更大的房子、凑够了首付、请爸妈来自己所在的城市玩、做出了妈妈的拿手菜等等时刻,都随着时间的沉淀,变成了成就感满满的无悔选择。

“想家也解决不了问题,既然是自己的选择,那就好好生活吧。北京充满无限可能,我相信我也是其中充满无限可能的一个!”北漂青年小刀的言语里满是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