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

工匠培养需久久为功

报载,陕西省着手实施产业工匠人才培育计划,自今年起,每年选树产业工匠人才100名左右,打造一支素质一流、专业精深、技能精湛的产业工人队伍。这是陕西省为培育产业工人队伍开展的规模最大、奖励力度最大的人才建设工程,将为推动陕西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工匠是有工艺专长的匠人。他们专注于某一领域、针对这一领域的产品研发或加工过程全身心投入,精益求精完成整个工序的每一个环节。古往今来,工匠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无论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还是今天的“天眼”、大飞机等“国之重器”,无论是美轮美奂的丝绸还是享誉全球的中国菜,无一不是劳动人民精益求精的劳作结晶。工匠身上闪耀的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不断创新的专业精神,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工匠精神。近年来,每年《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到工匠精神,极大激发了匠人们精益求精的工作热情,使敬业、执着、创新成为更多人的职业追求。此次,我省实施的产业工匠人才培养计划,正是对《政府工作报告》的具体落实,将对人才培养起到引领示范作用,有利于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造的良好氛围,继而改变社会上相当一部分人“重知识轻技能”的价值取向。我们在为政策的出台叫好的同时,还应看到,工匠精神的养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既要有“十年磨一剑”的心态,也要精心谋划、久久为功,不能好高骛远、急功近利。

教育是立国之本,也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工匠精神的培养首先要从小抓起,将工匠精神融入基础教育之中,引导孩子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培养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的品质。日本非常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匠人精神”。丰田集团曾打造了一个实验基地,让孩子们能够体验汽车制造的过程,在活动的过程中,感悟“匠人精神”的本质。瑞士人从小就被教育“一个健全的人必须掌握一技之长”的理念。正是这样的理念培养了瑞士人严谨到严苛的态度,也为其钟表业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奠定了坚实基础。

除此之外,还应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本国宝级匠人秋山利辉曾说,一流的匠人,人品比技术更重要。匠人只有具备优秀的品德和宽广的胸怀,才能迎接更大的挑战,成长为大师级工匠。纵观古今中外大国工匠、非遗大师,他们身上无不闪现着为民谋福、奉献社会的家国情怀。《论语·述而》记载:“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中国古代工匠的养成分为修技、修心、修道三个层面,劳动者对“技”和“艺”有了感悟后,才能激发出宝贵的创造力,使技能达到艺术层面,进入“道”的境界。正是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中国古代匠人涵养出独具东方文明古国气质的中国工匠精神,培养出如欧冶子、鲁班等能工巧匠。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培养工匠精神,除了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应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业之中,把个人梦与中国梦紧密联系在一起,增强传承民族精神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正是新时代大国工匠的“道”之所在。

拥有天赋的人毕竟是少数,大部分的人还需通过后天的努力才能获得成功。因此,在产业工人的培养上,整个社会应行动起来,少一点急功近利,多一些认真细致。其实,不仅是产业工人,各行各业也应将“工匠精神”融入其中,追求卓越、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产品和服务,在全社会形成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陈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