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

教育减负是一场协同战

教育减负真正要减掉的,是那些不合理、不规范、不科学的教育活动,而不是把负担从学校转移到家长手里,也不是把孩子从学校逼到培训机构去。学校要做好“减量提质”的文章,以满足家长期待、树立社会信心。

最近,教育减负的话题再次引发热议。对“减负=制造学渣”“南京家长已疯”的热门话题,南京市教育局回应称,这是由于存在对督察工作理解不准确、执行规定简单化的现象,引起了社会和部分家长的误解,后续将继续推进规范化办学。

教育减负,是为了减轻中小学过重的课业和心理负担,扭转“唯分数论英雄”的现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近些年来,教育主管部门的减负措施可谓层层加码,但令人深思的是,为何不少家长非但不买账,反而表现出抗拒的态度?或者认为教育减负就是“画饼充饥”?

教育领域蓄积起来的焦虑和困惑,消解起来殊为不易,这是一个必须认清的现实。中考高考的硬杠杆就在那里,很难让家长不去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他们担心,现在减掉的“负”,会在今后加倍奉还,负担没减掉,反而产生了新的教育不公平。不甘心在起跑线上落于下风,校内减负就在校外补回来,这是很多家长的执念。在推行减负政策的过程中,关照和抚慰家长的焦虑,消除“减负就是学校把责任甩锅给家长”的误解,才能打破“一边反对负担,一边反对减负”的怪圈。

减负不该沦为一场场“功守道”:监管部门在攻,培训机构在防;教育部门在攻,学生家长在防。应该强调的是,教育减负真正要减掉的,是那些不合理、不规范、不科学的教育活动,而不是把负担从学校转移到家长手里,也不是把孩子从学校逼到培训机构去。在减负的具体内容和价值判断上,必须保持再三斟酌的谨慎态度。减去不合理的课业负担的同时,学校更要加强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补齐服务短板,做好“减量提质”的文章,以满足家长期待、树立社会信心。综合目前信息看,南京在内的一些地方,执行减负的过程中,存在一些简单化、形式化、机械化问题。减负的大方向固然不错,但越是如此,落实过程中越不能急躁冒进,越要把社会焦虑纳入考虑范畴,真正把教育质量抓上去。

更需关注的是,学生面临的教育负担不是一成不变的,会因个体情况不同而出现各种各样的变化。这个学生9点以前就能做完作业,另一个学生却不能呢?这个地方晚上超过9点可以不用做作业,那其他地方呢?这个学校要求开足实践课,那没有条件的学校呢?既渴望减负,又害怕落后,这样的担忧和焦虑,总会让家长陷入纠结与无奈。只靠个别地方单兵突进,只在某一环节谋划实施,只会加剧焦虑情绪蔓延。教育减负不能只是一刀切地砍课时,根本还是应加快教育的联动改革。真正以学生为本,以高质量教育为追求,同在一根链条上的教育部门、学校、家长、培训机构要共建协同育人的良好生态,一个节点也不能少。而与之关联的,教育资源的配置、升学人才的选拔、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等也要协同起来。只有把教育减负视为一场协同战,全面考虑、统筹谋划、稳步推进,在省一级乃至国家层面一体推进,才能化解“减负”阻力,凝聚广泛共识。

减负是为了更好的教育,但教育的目的并非为了减负。对现行中小学负担过重的问题进行纠偏,奔着更高质量教育的方向去,不仅要下定决心解决,而且要尽可能早起步、早解决。这是一场需要各方努力的攻坚战,必须在既定的正确轨道上铆足定力,通过时间来检验减负成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