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国杰论坛中国伦理学专场线上顺利举办
// 2020-10-19 //
第二届国杰论坛
中国伦理学专场
线上顺利举办
主持人
肖群忠
主讲人
陈来 杨国荣 焦国成
2020年10月19日晚19时至21时30分,由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二届国杰论坛中国伦理学专场在腾讯会议室顺利开讲,中国伦理在线微信公众号、B站、快手号进行了推流直播。
线上讨论界面
本专场的主题是“传统美德与人格”,清华大学教授陈来、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杨国荣、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焦国成分别进行了三场主题演讲。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肖群忠主持,讲座伊始,肖群忠教授首先介绍了国杰论坛举办的缘由,并向与会观众依次介绍了三位嘉宾的学术背景与学术成就。
第一场
陈来:孟子对孔子“仁”的思想的传承发展
陈来教授演讲的题目为《孟子对孔子“仁”的思想的传承发展》。陈来教授指出,孟子对于孔子的仁爱思想做了不少发挥,他总结为如下七点,并进行了细致地讲解。
陈来 教授
第一点,“发政施仁”。孔子的仁爱思想侧重于个人道德,而孟子的仁政思想则把作为个人价值、个人道德的“仁”推广到社会政治领域,使“仁”不仅成为个人的价值,而且成为社会的价值。换言之,孟子是把作为个人美德的修身之“仁”推广为政治实践之“仁”。
第二点,“仁者爱人”。孔子只讲了“爱人”,仁者爱人的完整表述见于孟子,孟子完全继承了孔子的仁爱思想,用仁爱思想作为“仁”这一价值观的基本原则。
第三点,“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孟子把作为价值原则的“仁”扩大、发展为实践的原则。“仁”就是要把爱的范围扩大到以前不爱的对象,把你以前忍的变成你不忍的范围,这就是“仁”的扩大,这个才是“仁”。孟子不仅把仁爱作为一个价值,而且把“仁”作为践行价值的基本方法的特点,给我们作了提示。
第四点,“仁民”。“仁民”思想是孟子“仁”思想的一个发展,把“民”作为仁的对象有着重要的思想政治意义。可以说,“仁政”思想提出的中介就是“仁民”概念的提出,有了“仁民”思想,“仁政”思想的提出才有了具体对象,这样就把仁爱思想与重民本思想结合起来了。
第五,“仁之实,事亲是也”。阐明“仁”与“孝”的关系,“亲亲”和“事亲”是“仁”的起点,“仁”不是在亲孝之外另有一个价值,相反,“仁”是包含“事亲”和“孝亲”在内的普遍价值,“事亲”就是“仁”作为普遍价值的实例。
第六,“仁者人也”。孟子强调“仁”是人的本性,在人性方面,孟子提倡性善论,指出“仁”就是人的本性中最重要的德性。孟子的人性论的特点就是把以仁为代表的儒家德性明确肯定为人性的本质。
最后,“仁者如射,反求诸己。” “反求诸己”是仁者之所以为仁者的基本修养。孟子从“仁者如射”,推出“仁”作为修养的方法,它要落实到反求诸己,于是“反求诸己”就成了“仁之所以为仁”、“仁者之所以为仁者”的一个重要修养方法。这也是儒家修养方法的代表。
第二场
杨国荣:君子人格的历史内涵与现代意义
第二场,杨国荣教授发表题为《君子人格的历史内涵与现代意义》的讲座。讲座主要探讨了与君子人格有关的三个方面的问题:
杨国荣 教授
首先是君子与小人这一对概念。广义上,君子既关乎“位”,也涉及“德”,狭义的君子观念则侧重“德”,后者首先通过君子与小人这一对概念而得到彰显。君子是有正面人格意义的,小人则呈现反面的人格意义;君子是道德的,小人则是非道德的。从外在形式上看,君子注重礼仪规范,有庄重的外在形态,体现文明的交往方式;从实质上来看,君子的内在品格在于自觉把握人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而小人只是关心个人的私利,君子求诸己,肯定自主性,注重自身的提升,并以“谋道”(社会文化理想的关切)为取向,小人不关心自身的提升,最后“君子不器”,展现了多方面的人格追求,具有多方面的品格。
其次探讨圣人和君子的异同。君子的特点同时在圣人和君子的比较中得到进一步体现。圣人凸显了人格的完美性,并作为完满的道德境界,构成了导向性的目标。圣人的预设,意味着道德的人格涵养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如果说,君子体现了人格的现实性,那么,圣人则突出了人格的理想性以及人格追求的过程性和无止境性。
最后,杨国荣教授还联系了当下的现状,谈到了君子与公民这对概念。公民既是严格意义上的法律概念,也是宽泛意义上的日常观念,后一意义的公民,表现为行为符合社会规范的社会成员。一般来说,公民是法律上的主体,同时侧重于权利;君子是道德的主体,更强调道德义务。公民具有可接受性,君子则具有崇高性。杨老师认为,现代意义上的公民和广义上的君子应该相结合,我们既应当是具有君子人格的公民,并由此成为具有法理意识的社会成员;同时也应是公民化的君子,并由此成为具有道德意识和高尚情操的社会成员。
第三场
焦国成:儒家智德及其相关问题
第三场讲座是焦国成教授的《儒家智德及其相关问题》。焦国成教授认为,“知”“智”在古代通用,《论语》中多用“知”字。这个字结构上从矢从口,清段玉裁解释说“識敏、故出於口者疾如矢也。”其实,这一解释不准确。当解释为折矢以明口之所言精当无误,质诸鬼神而不疑。从表达“智”的另一个字“哲”从折从口可以证明这一点。因此,智慧并不是对一个事物的快速的理解,而是对一个事物准确的理解。
焦国成 教授
以此为开端,焦国成教授又详细解释了“智”的六个内涵。首先“智”是与好学、不惑有紧密联系的品德。其次,“智”一定是与“知道”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品德,它包括知道人事在内的规律,客观事物的条理、且不轻易放弃。知道这些规律就是有智慧的表现。能够分辨条理,是有智慧的事。
再次,“智”是与学、行相联系的品格。智是和自己的行为、品行相联系的,智慧一定是学到了,也做到了。其四,“智”是和知人、用人、治世相联系的智慧。智不是为了个人的善,而是为了更高的善、普遍的善。让人类社会井井有条,也是属于智的范围。其五,“智”是清楚地区分是非、区别善恶、区别曲直的一种心灵的品性。最后,“智”是“知道”和“行道”过程中的富于权变和灵活性的品德。
焦国成教授还讲了与智德相关联的几个学术问题,一是智德在儒家美德体系中的地位问题;二是儒学的“大本”究竟是“仁本”还是“智本”的问题;三是儒家的智德优劣问题以及如何招来道家批判的问题。
肖群忠 教授
讲座最后,肖群忠教授对三位名家的讲座进行了简要的评论:陈来教授的演讲全面深入地分析阐发了孟子对孔子仁爱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其对孟子仁爱思想的实践方法、人论本质、仁孝关系、修养工夫与实现途径,均发前人之未发,深刻透彻,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杨国荣教授从君子与小人、君子与圣人、君子与公民三组概念的分析中,厘清了君子道德人格的质性与形式特征,分析了儒家理想人格的理想性与现实性、范导性与层次性,对君子与公民人格的区别与联系从道德与法律、被赞美的美德与公民基本责任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指出了传统君子人格的现代性价值和现代化超越的途径。焦国成教授以扎实丰富的文献和慎密清晰的思维,对传统智德的概念、内涵、在儒家道德体系中的地位,仁本和智本、通过儒道比较还对崇智与反智等更为深刻的哲学问题提出了自己非常深入的分析探讨,使人深受启发。总之,三位教授分别讲了“仁”与“智”这两个传统美德体系中最重要的德目和君子理想人格,完整彰显了“中华传统美德与人格”这个主题,既使听众受教分享了他们精深的学术思想,又很好地发挥了向社会公众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实践作用。
最后三位主讲教授与观众进行了互动。听众提出了“爱人是否是仁的唯一面向”,“能不能把爱人作为仁的唯一定义”,“智者为什么乐水”等问题,三位老师都分别进行了认真而仔细的回答。
本次讲座持续了两个半小时,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老师以及一些哲学爱好者,通过腾讯会议室与微信公众号直播、B站参与到当晚的专场讲座,会议室参会人员超过600人,直播收看人数接近10万人次。整个讲座过程学术氛围浓厚、趣味盎然,主讲嘉宾和观众都意犹未尽。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