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

​诚实能够被测量,你会感到恐惧吗?| 腾研读书

编者荐语:  除语言传达的文字信息外,表情、手势等也在同时传达着信息。如果这些信息载体被量化为测量人诚实与否的信号,会对我们的交往生活产生什么影响呢?技术即便能辨真假,但又能分善恶吗?这或许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答案是肯定的。想象一个场景,在你陪女朋友逛街时,旁边走过一个美女,当你下意识地瞄了一眼,你女朋友的灵魂拷问来了:是她漂亮,还是刚刚走过的美女漂亮?  

在你想用夸赞蒙混过关时,她随身携带的测量仪却发出了“滴滴滴”的警报声。根据测量结果显示,你的夸赞不够诚实,你在说谎。结果就是这样,如果诚实可以被测量,那也就意味着生活中没有了谎言的遮挡,你要时刻准备好承受真相的摩擦。  

人们之所以会把有些谎言称为“善意”,是因为真相并不总是美好的,谎言就成了生活的一种润滑剂。但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主任阿莱克斯·彭特兰正在试图通过数据分析的方法,穿透“谎言”的迷雾,识别人类行为中的“诚实信号”,更好地帮助人们提升社交能力和决策水平。  彭特兰在其刚刚出版的《诚实的信号》中,展示了如何借助可穿戴设备和机器学习算法,在不知道具体交谈内容的情况下,通过记录面部表情、语调、笑声、肢体动作之类的社会化信号,来反映出个体对话题的感兴趣程度,对谈话对象的真正态度,一个企业老板是否真的愿意给下属升值加薪。  

而根据这种行为信号所做出的判断,有时候会比基于语言的判断更真实。根据其在书中披露的数据,准确率最高可到95%。     

被忽略的行为信息     

测量诚实信号的原理是因为在日常沟通中,除了语言所传递的信息之外,有大量的细节也在同步传递着至关重要的信息,甚至这些细节有时候比语言本身更能反映人们的真实态度。但真正能够“察言观色”捕捉到这些信号并加以利用的只是少数人,大多数人不具备识别并利用这些信号的能力。  

所以,捕捉诚实的信号并不是大数据时代的特产,它可能只是我们利用技术手段对一种古老能力的识别和再现。想象一下语言诞生之前,人类的祖先靠什么交流和分工?声音、手势、动作、表情,他们通过这些信息载体,不仅能够完成食物分配、劳动协助,甚至也能帮助个体“解读”整个部落的群体意识。  人类捕捉与解读行为信号的能力与近亲猿类,甚至可能与更广泛的动物群体都很类似。孔雀通过开屏来传递求偶信息;而雄性大猩猩在求偶时,会用力摇晃树枝、推到枯死的树木,从而制造足够传遍几公里的巨大声响,吸引雌猩猩的到来。彭特兰认为,这些信号传递功能是在自然选择过程中进化而来的。任何一个物种都要通过综合所有个体的适应性才能在广泛的竞争中取得优势。     

用技术手段消除差异     

这种基于本能的信号传递和解读能力是普遍性的,每个物种都有自己独特的信号传递和解读能力。但在同一物种内部的不同个体之间,对行为信号的识别和解读能力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而经过特定的训练之后,这种差异会有多大?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术语“聪明的汉斯”,讲的是20世纪初,德国数学家冯·奥斯登饲养的一匹名叫汉斯的马,因为会做数学题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但经过科学研究证明,这匹马并没有进化或被训练出计算能力,而是它可以捕捉到主人或周边观众无意中发出的信号,从而获得正确答案的线索。  

根据研究人员的观察,当抛给汉斯一道简单的数学题时,其实它并不能识别其中的任何数字。只是当人们向它传递开始计算的信号时,它就用蹄子踏地的方式来“呈现”结果,而当它从周围的人身上捕获类似“表情放松”或“惊奇”等细微的下意识反应时,就停止踏地。  

于是,人们以为它计算出了答案。其实它只是根据视觉信号来获得反馈,进而控制自己的动作。当把这匹马和观众隔离,无法从周围获取视觉信号时,它就和普通的马一样,没有了神奇的计算能力。因此,所谓会做数学题的马是不存在的,即便是经过数学家的训练,改变的也不是他们的计算能力,而是强化了其将视觉信号和所谓的计算活动进行关联的能力。  

人类在进化出语言表达之后,对行为信号的依赖不断降低,但这并不意味着行为信号传递信息的能力减弱。人类在当下交往中的行为信号虽然不再像远古时代那样直白和明显,但也一直存在,并在不断演化。人们在一场沟通之后,除了从语言获取信息之外,也会借助于行为信号来进行判断对方的真实立场和态度。  当然,这种判断并不总是正确。一方面是个体之间对行为信号的判断本身即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另一方面,当语言成为主要的信息传递载体时,行为信号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我们本身对其识别和解读的重视也远远不够。彭特兰正试图通过技术手段,来消除差异,构建行为信号的判断系统,帮助人们更好地做出决策。    

 模仿会增加好感吗     

在彭特兰的测试中,他把这些行为信号进行量化采集、分析,形成与语言信息平行的判断载体。他把这些信号分为四类:模仿力、活跃度、影响力、一致性。初看上去这些概念好像和诚实没什么关系,也无法测量,但其实每个信号类型后面都对应着一些行为。  

以模仿力为例,它意味着在交谈的过程中,一个人的行为被另一个人反复模仿。当两个人相谈甚欢时,他们就会相互模仿。如果一个人双臂交叉或倚靠椅背,那么几秒钟后,另外一个人也会做同样的动作。人们倾向于自主而无意识地模仿对方,通常被认为是人类大脑中镜像神经元作用的结果。  尽管这种模仿行为可能是无意识的,但由于增加了谈话双方彼此喜欢和信任的可能性,所以对参与者来说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谈话双方无意识的模仿行为往往可以使谈话过程更加顺利,成果更加丰富。而越富有同情心的人越有可能模仿其谈话伙伴。因此,模仿力经常被描述为一种无意识的同情信号。你也可以理解为,当一个人在谈话中开始模仿对方的时候,说明他在传递更真诚的信号。  当人的行为、动作和态度进行关联后,也就具备了测量和量化分析的可能。而根据作者进行的社会化测量试验,一个刚入职的中层管理者在和新老板谈判薪酬时,仅凭模仿力就能影响到最终薪资谈判结果的1/3。    

 建立实时反馈     获得信号只是第一步,关键是怎么利用这些信号,不同的信号组合起来,能够在决策中发挥什么作用?彭特兰通过不同信号的组合,来分别对应人的4类社会角色:探索者、倾听者、团队合作者、领导者。在他看来,仅仅通过观察人们在一般情况下是如何组合使用诚实信号下的这四种社会角色,就可以准确预测许多重要活动的互动结果。在诸如销售、谈判、约会、招聘及其他类似场合下,谁会最终成功。  既然人类的行为信号可以被观察、测量,那人们是否可以通过伪装的方式来欺骗机器,防止被他人“解读”。从彭特兰的研究来看,人要想完全伪装自己的行为信号是非常困难的,他以扑克牌游戏举例,即便是专业玩家也会暴露蛛丝马迹。那些经过大量训练的选手,也通常会因为镇定得过头而表现的有点不自然。  

“解读”与“伪装”的对抗,一直是准确识别人类心理活动中的一项重要挑战。从古代基于心理和经验的判断,到当代依赖技术手段的,都是依赖心理反馈与生理反应的结合,来识别伪装。在当下使用颇广的“测谎仪”,其原理也正是依据人在说谎时会产生某种生理反应而设计。通过监测被测试人的呼吸、心跳、血压等指标来判断受测者是否在说谎。  而彭特兰的社会测量则进一步降低了对硬件和场景要求,通过智能手机或电子胸卡即可完成,其测试的场所和用途也被大大扩展。当然,彭特兰的研究目的并不是用来测谎,初衷是把诚实信号的测量变成一个“社会显微镜”,通过对个人、团队、甚至整个城市的测量,来将人类行为模式中促使个人职业成功、以及幸福的因素识别出来。  他在书中也给出了测量诚实信号在完善个体、集体决策中的场景,他还计划打造“社交假肢”来帮助人们塑造他们的信号,比如提醒丈夫专注聆听妻子说话的软件,以及在谈判期间实时反馈的“谈判测量仪”。在他看来诚实信号的测量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改善社交行为,做出更科学的决策。     

洞察消费行为的启示     

作为大数据和可穿戴设备领域的著名学者,阿莱克斯·彭特兰在在测量诚实信号的方向上,已经打开了一个缺口。随着可获取的人们行为数据越来越丰富,再加上人工智能的助力,测量行为信号与诚实相关性的准确度也会越来越高。  这对帮助商业机构更好了解用户来说又多了一个有力工具。洞悉消费者的行为、逻辑、决策依据一直企业在设计产品、做出营销策略时的重要诉求。企业为达到这一目标也会通过用户访谈、问卷调研、行为分析等多种手段来实现。  线上产品一般会有全链路的数据化追踪体系,但对很多依赖线下场景的消费品而言,对用户意愿或反馈的获取,多是阶段性、局部性,很难贯穿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也许企业会在产品研发初期或产品投放市场一段时间进行专题研究,但却很难实时追踪用户对产品的反馈。  技术的发展或许正在弥补线下场景对数据洞察的短板。类似对诚实的测量手段和工具,可以弥补线下场景数据洞察的最后一环,形成基于线上推广、评论互动、现场洞察的数据闭环。尤其是随着产业互联网的推进,各大平台也在不断向实体赋能,提供相应的数据记录和分析工具。线上和线下在数据获取和分析的差距会不断缩小。  彭特兰研究的初衷是帮助人们更好地识别行为信号,并做出及时反馈,完善个人决策体系。但从社会的角度去看,也要警惕“诚实的测量”被滥用的风险。正如你遇到一个喜欢被拍马屁的老板,你是愿意敷衍式的称赞,还是愿意从灵魂深处“洗心革面”?一项技术或功能的发明,有时候会出现发明者预想不到的应用场景,甚至会得到相反的结果。我们既要测量诚实,也要避免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