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科大学梁立智副教授应邀参加“人大伦理学论坛”
摘要: 2020年10月21日中午12时,人大伦理学论坛|梁立智:“由表及里透视医患关系:差异与共识”在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教学一楼1504教室顺利举行。
2020年10月21日中午12时,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人大伦理学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教学一楼1504教室顺利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是“由表及里透视医患关系:差异与共识”,由首都医科大学医学人文学院的梁立智副教授主讲,伦理学基地办公室主任王福玲副教授主持,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70余名在校学生参加此次论坛。
梁立智副教授报告的题目是“由表及里透视医患关系:差异与共识”。本次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界定医患关系的内涵,总结公立(三甲)医院医患关系的现状,揭示医患关系的影响因素,分析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关键要素。
梁立智副教授开场通过问卷星平台让听众们填写一份有关医患关系问题的调查问卷,并通过调查数据展现一般大众与医生群体在审视医患关系问题时的不同立场。梁立智副教授指出,调查数据所展现的表象内容背后往往蕴含着医患之间所存在的深层差异。医患关系的主体可以大致分为:提供医疗卫生保健服务的整体的“医”,接受医疗卫生保健服务的对象的“患”。患者往往会基于后果论的视角,更加注重疾病与痛苦的完全治愈;而医生则往往基于义务论的视角,考虑医学专业精神与行为和管理上的合法合规。梁立智教授将医患关系归纳为求助者与施助者之间的关系,他们是面对疾病与痛苦的命运共同体,是基于诊疗的战友关系,其中包含平等与信任的道德要求。
通过截取2020年7月发布的《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2018年度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国家监测分析有关情况的通报》内容,梁立智副教授认为国内医患关系呈现出“整体和谐,局部不和谐”的现状。影响医患关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社会形态、医疗卫生制度、医学专业精神、医疗技术与治疗方案不一致、医院管理、服务行为、患方观念、法律、媒体等等。在讨论完上述影响因素后,梁立智副教授指出,和谐医患关系的基石“信任”。医患之间的信任应该是相互的,医生要依靠自身技术与医德来决定自身的可信度,还要注重系统性信任(科室、医院、政策管理)的构建。梁立智教授在讲座的最后强调,构建医患信任关系需要双方在认知上达成一定共识。医患双方需要认识到彼此间命运与共的战友关系,患者应当加深对医学规律与医疗制度的理解。
梁立智副教授的报告引起在场听众的热烈讨论。本次论坛在提问与互动中圆满结束。
责任编辑:潘麒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