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伦理在线 基地

葛晨虹:学伦理学,做伦理人

2019-06-23 11:15 CmsTop

摘要: 消息传出,震惊伦理学界,很多人都不敢也不愿意相信。葛晨虹正值学术壮年,是国内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的著名学者,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著述10余部,发表论文近200篇,曾荣获“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奖章等称号。不少人前不久还同她一起开会,丝毫没看出她身体抱恙的样子。

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对于中国伦理学界不少学者而言,秋风送悲。

他们最敬爱的一位师友、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北京伦理学会会长葛晨虹教授因连续加班工作,突发脑溢血于2018年10月1日去世,累倒在她最热爱的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岗位上。

消息传出,震惊伦理学界,很多人都不敢也不愿意相信。葛晨虹正值学术壮年,是国内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的著名学者,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著述10余部,发表论文近200篇,曾荣获“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奖章等称号。不少人前不久还同她一起开会,丝毫没看出她身体抱恙的样子。

学者们纷纷缅怀。中国伦理学会会长、清华大学教授万俊人挽联致哀,尽书葛晨虹道德文章:“问苍茫昊宇,怎忍秋风伤玉叶?方甲子华年,芳菲鹿洞,道馨杏坛,若溪,若水,斯泪,斯人!黉门痛失燃灯者,照亮的何止是三千弟子?哭漫远天山,难承暴雪碎冰莲!许平生大义,慧悟龙场,心隐兰谷,如月,如星,此情,此景,故国欣存美德篇,遗留了殊堪称不朽仁伦!”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吴付来痛悼:“研习伦理四十年,独著胸臆两百篇。崇师循道辞黉门,尊德问学谁为先?”

对事业:鞠躬尽瘁,夙夜为公

尽管还有一个多月就满60岁,但葛晨虹教授工作起来仍然很拼,加班熬夜是常态。辞世前一个月里,她每天都超负荷工作,筹办会议、指导论文、探望老教授、修改稿件……经常到深夜还与同事学生讨论工作、安排计划。

葛晨虹教学、科研、行政、指导学生以及社会服务等事务繁多,但她亲力亲为、事必躬亲,样样都殚精竭虑、认真完成。经常到了晚上9点以后,葛晨虹的车还在学校里停着,办公室的灯还亮着,电话还占着线。学生们都知道,葛晨虹常因忙碌来不及吃晚饭,直到晚上10点,才到食堂喝点粥。

2016年3月中旬,为了筹备好她的恩师、新中国伦理学事业的重要奠基人罗国杰教授思想研讨会暨《罗国杰文集》出版发布会,她每天忙碌至深夜,琢磨好会议的每个细节,会议期间甚至直接睡在办公室窄窄的沙发床上。

杨澜洁是哲学院团委书记。她曾多次问葛老师:“您怎么不早点回家,何必一直在办公室苦熬?”葛晨虹总是笑着回答:“早点回家路上太堵,耽误了工作的时间不值得。”“连上下班堵车的时间都要利用起来,她就是这样一位要强的女性,处事周全,只得严苛自己。”杨澜洁说。

很多人都说,葛晨虹是个完美主义者。她的完美主义不只是体现在细节上的要求,更体现为她的鞠躬尽瘁、夙夜为公。熟悉葛晨虹的人都知道,她对党和国家事业的执着追求,对伦理学和道德建设的大爱,发自内心,至真、至纯、至美。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温海明在悼念文章中写道:“葛老师近乎完美地诠释了儒家君子人格的存在状态,她的一生,是尽心竭力为他人着想的一生,是在各种艰困的关系和利益中平衡和协调的一生,很多师友都由衷地敬佩她,觉得她可谓‘诚善意至于极致,尽仁性近乎完美’的当代儒家君子哲人。”

葛晨虹的君子品格,源于她自身的躬身实践,也源于她多年的丰厚学养。上世纪80年代,葛晨虹从新疆大学毕业后考入华东师范大学,师从周原冰、朱贻庭攻读硕士,到90年代,她又来到中国人民大学,师从罗国杰攻读博士。她的博士论文《德化的视野——儒家德性思想研究》(后出版为专著、现正被译为英文)研究的便是儒家伦理思想。正是几位伦理学大家的言传身教、家学渊源,再加上多年传统伦理思想的浸染,成就了葛晨虹的这种君子品格。

对他人:立德树人,关怀包容

与葛晨虹打过交道的人,没一个不念她的好。她总是给人关怀、帮助,让人如沐春风。得知她去世的消息,即使在国庆假期,仍有百余机构和个人发来唁电、悼文、挽联,在朋友圈、微信群里,师友们纷纷以各种形式悼念。

新疆大学政治系1978级的同学们发来唁电。葛晨虹去世的消息传来时,正值新疆片区的同学们聚会。怀念起当年葛晨虹担任班干部任劳任怨为大家服务,回忆起大学四年的朝夕相处、毕业后每一次相聚,如今“遍插茱萸少一人”,同学们痛哭一片。

上海、山西、福建、河北等地的伦理学会发来唁电,表达他们的哀思悼念,同时也感谢葛晨虹给各地伦理学会建设发展的帮助。

位于北京五金城的温州乐清市外出流动党员党支部也发来唁电。葛晨虹担任人大哲学院党委书记期间,曾与乐清市外出流动党员党支部多次交流互动,为他们宣讲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乐清市外出流动党员党支部也曾资助哲学院的多名学生。

在葛晨虹的办公室书柜上方,有一幅字,上书“似兰斯馨”,这段取自《周易》的名句意思是:为人处世,要像兰草那样芳香远播。她还把师门的微信群命名为“与人玫瑰”,就是希望学生能够践行奉献、友爱的精神,她还拿罗国杰老师的故事教育学生“学伦理学,做伦理人”“要先做人,再做学问”。

葛晨虹长期在全校教授“文明礼仪”课程,深受同学们喜爱。尽管工作忙碌,但是一站上讲台,葛晨虹总是神采奕奕,疲惫和劳累消失得无影无踪。有学生好奇地问葛老师缘由,她笑笑说,她热爱讲台,热爱学生,再苦再累,只要踏上讲台,就会感觉精力充沛。她柔和的眼神里流露出的是对学生们满满的爱,每次下课,学生们总是报以热烈的掌声。

她的同事、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李茂森在得知葛晨虹去世时,第一时间写了悼念文章。他说:“葛老师以父母之心对待每个学生,在立德树人、培育学生方面,从来不辞辛苦、从都没有怨言。”记得有一年,哲学院有名学生出现精神抑郁问题,葛晨虹主动联系学生家长来北京,并全程陪同家长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走出心结。

葛晨虹不仅是伦理学的研究大家,还是道德实践的楷模标杆。北京市委党校教授鄯爱红是与葛晨虹相识相知30多年的同学、朋友,她们共同在华东师大、人民大学求学,又一起从事伦理学研究。鄯爱红说:“她的为人处世风格、学术追求情怀,对我产生了重要影响,她的精神已经融入了我的生命。”

鄯爱红记得,上世纪80年代在上海读书时,她与葛晨虹同住一个宿舍,晚上公共水房有人没关水龙头,听到滴滴答答流水声,不管多晚、多冷的天,葛晨虹都会到水房把水龙头关上。鄯爱红还记得,葛晨虹总以慈悲心对待每一个人,亲人朋友自不待说,就是在路边遇到孤老残疾靠讨钱为生的人,她每次都会找一些零钱给他们。

对家国:勇于担当,弘道正心

葛晨虹不仅是儒家君子,更是位坚定、正气的马克思主义者,她把党性原则贯彻到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视宣传弘扬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

近些年,葛晨虹学术研究的重心转移到现实道德问题和社会道德建设方面,她的研究课题和理论文章都充满了现实关怀、家国情怀,她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公民思想道德素质与社会文明程度研究”等课题,在主流媒体刊发《当前中国社会道德问题与道德重建》等一系列理论文章,并积极向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机构建言献策,承担对策咨询和理论宣讲的重任,着力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当代社会道德进步。

人大伦理学研三学生乔珂还记得,有一次他与老师共进午餐,偶尔提及部分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松散,葛老师立马放下筷子让他多讲些。听完讲述,葛老师随即表现出对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忧虑,她脸上焦急痛心的神情令乔珂至今难忘,“那种神情只可能属于真正关心党的建设、真心拥护党的事业的人”。

葛晨虹胸怀家国大义,斯人斯德,高山仰止。她的学生、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袁和静说:“这些年跟着葛老师学习,总是能感受到老师满满的正能量,内心充满着正义感,为国家操心,为社会效力。凡事她都会想到以国家为重,总是以‘小我’和‘大我’来形容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葛晨虹对马克思主义坚决维护、坚定弘扬,受到她的恩师罗国杰的影响。罗国杰是新中国伦理学事业的重要奠基人、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事业的开创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理论的重要创建者,也是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的创建者。葛晨虹一直把自己定位为罗老师的传道人和弘道者。著名哲学家方克立先生也说,葛晨虹为人大哲学院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是罗国杰学派的忠实传承人和继续前行的优秀代表。

2015年,罗国杰教授去世时,葛晨虹在《中国教育报》发文纪念说:“先生的精神品格,使我们受用终身;先生创建的事业,我们努力弘扬。请罗老师放心,您创建的伦理学事业一定会在全社会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发展得更好更大。”

人大哲学院院长助理、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张霄是葛晨虹的重要助手,他回忆说:“葛老师总跟我们说,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事业是罗国杰老师一生心血,我们作为后学,一定要继承好罗老师开创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成果,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如今,在葛晨虹的主持下,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高举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旗帜,连续三年举办全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论坛,每年发布具有白皮书性质的《中国伦理学年鉴》《中国社会道德发展研究报告》,每年主办学术会议近10场,重新建立与俄罗斯等国研究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学校、专家之间的联系,掀起了国内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的热潮。

“按照原定计划,今年11月份,即将在清华大学举行第四届全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论坛,葛老师作为主办方代表要发言。葛老师主编的《马克思主义与伦理学》辑刊第一期,也即将付印。弘扬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葛老师弘道正心的事业正快步前进。”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义天说,“但不想天妒英才,葛老师因病早逝,我们唯有继承遗志,学习弘扬她的精神,继续完成她的未竟事业。”

责任编辑: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