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伦理学论坛 | 曲红梅:“道德的意识形态论题”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摘要: 2020年12月15日下午14时,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共同主办的“人大伦理学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主楼0204教室顺利举行,同时通过腾讯会议室线上直播。本次论坛邀请到的嘉宾是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的曲红梅教授,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张霄副教授主持并评议,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20余名在校学生和130余名线上听众参加此次论坛。
2020年12月15日下午14时,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共同主办的“人大伦理学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主楼0204教室顺利举行,同时通过腾讯会议室线上直播。本次论坛邀请到的嘉宾是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的曲红梅教授,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张霄副教授主持并评议,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20余名在校学生和130余名线上听众参加此次论坛。
曲红梅教授报告的题目是《“道德的意识形态论题”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此次报告将主要介绍学界对“道德的意识形态论题”的三种理解路径,分析这些路径的理解方式并探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未来进展。曲红梅教授首先简要回顾自己的治学经历,围绕“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马克思的思想与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马克思的思想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关系”、“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等内容介绍此次议题的缘起。通过背景知识的铺垫,曲红梅教授重点阐释了“研究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必要性”、“马克思的伦理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在何种意义上是伦理学?”、“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在何种意义上是马克思主义的?”等关键性问题。
在接下来的报告中,曲红梅教授通过援引大量国内外学者研究文献向听众介绍“道德的意识形态论题”的内涵及其三种理解路径。“道德的意识形态论题”主要是指:马克思在其著作中一方面多次强调道德是统治阶级用于维持现状的意识形态因而应被摒弃,另一方面又在谴责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和压迫时使用了大量的道德话语和价值判断。在当代很多研究者看来,“道德的意识形态论题”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存在的一个矛盾或悖论。卡曼卡(Eugene Kamenka)等学者持“早期马克思”的理解路径,他们将“道德的意识形态论题”的表现形式理解为早期马克思的人道主义立场与《德意志意识形态》之后的马克思在理解道德问题之间存在矛盾和对立,肯定马克思早期思想的积极作用,从而取消“道德的意识形态论题”本身。布伦克特(George Brenkert)与凯尔纳(Douglas Kellner)等学者持“完整马克思”的理解路径,他们将“道德的意识形态论题”的表现形式理解为马克思思想中始终存在的道德批判与其在一些著作中明确表示道德是意识形态应予以摒弃的看法之间存在矛盾和对立,强调必须对马克思思想中道德与意识形态的不相容性给出解读,并确认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存在。凯因(Philip Kain)等学者持“晚期马克思”的理解路径,他们将“道德的意识形态论题”的表现形式理解为马克思对道德作为意识形态应予以摒弃的判断与其晚期著作中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批判之间存在矛盾和对立,试图把马克思的伦理思想整合成统一的整体。
曲红梅教授指出,在研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过程中,需要慎重对待“道德的意识形态论题”。道德被判定为意识形态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存在并不抵触,反而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革命性和独特性。同样,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并不矛盾,它表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生成性和开放性。进一步来说,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与马克思的道德理论并不对立,而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历史性和流动性。在讲座的最后,曲红梅教授向听众简要介绍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在国外的研究进展以及国内的译介情况,鼓励大家踊跃思考、讨论、研究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张霄副教授对曲红梅教授的精彩报告给予高度赞赏,他强调要在研究过程中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伦理学的完满理解,结合当代国内外学界的研究热点去思考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前沿问题。
在答疑环节,曲红梅教授认真回答线下和线上听众们提出的疑问,并就一些重点问题展开深入探讨。本次论坛在提问与互动讨论中圆满结束。
责任编辑:潘麒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