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伦理在线 基地

人大伦理学论坛 | 李义天:“异化与自由: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分层”

2020-12-13 04:40 中国伦理在线 潘麒羽

摘要: 2020年12月9日下午,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共同主办的“人大伦理学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教学二楼2114教室顺利举行。本次论坛邀请到的嘉宾是清华大学的李义天教授,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张霄副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刘玮教授及近30名在校学生参加此次论坛。

2020年12月9日下午,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共同主办的“人大伦理学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教学二楼2114教室顺利举行。本次论坛邀请到的嘉宾是清华大学的李义天教授,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张霄副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刘玮教授及近30名在校学生参加此次论坛。

李义天教授报告的题目是“异化与自由: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分层”。他首先简要回顾自己从事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工作的心路历程,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中的诸多重要问题总结成三对反题与正题,分别是:“异化-自由”、“剥削-平等”、“分裂-联合”。本次报告将主要围绕“异化与自由”展开讲述。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经典文本的梳理和解读,李义天教授归纳出异化的表现及其实质内涵。异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工人与自己的劳动成果、劳动过程以及劳动本身相疏离、分立、敌对;其二,资本家与自己的资本和经营活动相疏离、分立、敌对,受其支配;其三,每个人与物相疏离、分立、敌对,金钱独立出来,催生新的拜物教。而从实质上看,异化是人在物质生产劳动中、在物质占有关系中被损害和被压抑的奴役状态。它导致人不再作为自由的人而劳动,不再作为自由的人进入物质劳动过程。作为自由的对立面,异化使人成为新的奴隶,沦为“非人”的状态。异化所导致的被损害和被压抑的状态,包括但不限于生产劳动中的被侵害和被压抑状态,而且常常用于指称人在政治、宗教、文化等活动中被损害和被压抑的状态。

李义天教授指出,马克思的自由概念至少包括四种含义:自我意识、自由权利、自由解放、自由发展。作为自我意识的自由,是马克思早年的思想追求。马克思的博士论文通过古希腊的原子学说阐述自我意识,原子的本性也就是自我意识的本性,即脱离一切限制性定在的绝对的自由。作为自由权利的自由,则是马克思恩格斯所反对的东西,它是一种交易自由。这种自由导致并加深人与人之间区隔、分裂和对抗,加剧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化、利益化、单向度化,使得社会成员的交往关系变得单调、冰冷和刻薄。同时,作为自由权利的自由掩盖了这种“自由”表面之下的“不自由”以及“自由”本身蕴涵的丰富维度,使人们忽视它的存在论意义,而局限于它的工具论意义。作为自由解放的自由,是马克思恩格斯所争取的东西,它克服了诸多因素带来的压迫和束缚。最后,作为自我成就的自由,是马克思恩格斯向往的东西。基于此,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相信人性或人的完整性的存在,相信每个人的人性都是一个可生长、可实现、可成就的趋于完整乃至完善的过程。(真正的)自由表现为自觉自愿的劳动,表现为个性的全面发展。(真正的)自由及其条件的实现不是由观念决定的,而是由历史决定的,其实现主体是无产阶级。

张霄副教授对李义天教授的精彩报告给予高度赞赏,并通过对思想史的梳理进一步讲述了“异化与自由”在马克思社会理论与历史哲学中的演进过程和重要地位。

经过短暂休息,在场听众针对此次报告的内容与李义天教授进行深入探讨。本次论坛在提问与互动讨论中圆满结束。

责任编辑:潘麒羽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