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伦理在线 评论

浙大硕士重新高考学医,是在给人生做加法

2019-08-12 11:28

摘要: 很多只是看到了“浙大硕士”和“二本新生”身份的悬殊差距,但问题是,无论张韫喆再次考入什么学校、学习什么专业,他的浙大硕士文凭不会因此失效,说到底还是在做加法,而不是减法。但张韫喆的问题,不是他不喜欢化学,而是他爱医学。张韫喆既然下定了要学医的心,他最好的选择,依然是去高校。

不少人有过多次高考的经历,但是有过两次大学军训的人,你听说过吗?26岁的浙大硕士毕业生张韫喆,很快将以山东中医药大学大一新生的身份,第二次参加大学入学军训了。想想这样的“二次青春”,多少也有些激动吧?

不过,所有人都无比怀念自己的大学生活,却没有人愿意再来一遍。放到张韫喆身上,网友们的看法更是如此:兄弟,你一个浙大硕士去上一个二本本科,咋想的?

张韫喆的理由很简单,打小想做医生,第一次高考成绩不如意,与医学院校失之交臂,懵懵懂懂读了应用化学专业;然后寄希望于考研,被保送至浙大攻读“药物化学”,原以为这个专业主语是药物,可没想到还是化学。阴差阳错这么多年,到头来参加工作了,还是觉得自己爱的是医学。

很多人说张韫喆傻,也有人说他很酷。说实话,如果是我身边的亲朋好友,我也会毫不犹豫说“别”,理由可以有很多,如时间成本、经济效益、风险指数等等。但这终归是个体自主选择,他怎么选是他的权利,“他想不想”先于“我们觉得值不值”——事实上,用“值不值”来评判他走心的选择,也未必妥当。

所以,既然张韫喆选择了远方,我们只能祝他风雨兼程,早日见彩虹。

张韫喆做了这么“惊世骇俗”的选择,想必只有他自己知道,自己面临着怎样的困境和内心挣扎。其实,不谈初心和梦想,仔细分析下现实情况,或许我们便可以试着去理解张韫喆,或许他的疯狂选择也没那么癫狂。

首先,“月薪过万”并没那么可惜。我接触过不少硕士毕业生,其中不乏名校的。就“浙大硕士”这个级别来说,毕业就拿到月薪10 K +的很普遍,甚至20K+的,也并不罕见。放弃可惜吗?可惜。但还能拿到吗?当然很有可能。

其次,重新高考和辞职转行,差别也并没那么大。现实中,太多毕业生没能找到和自己专业相搭的工作,很多人也在毕业后的一两年频繁换工作,试图找到那个自己喜欢、待遇不错、能力又胜任的那个最大公约数。张韫喆的不同之处在于,他转行的方法是重新学习一门手艺。

再说了,张韫喆的重修和普通新生不一样。现在高校纷纷实行学分制,山东中医药大学也不例外。张韫喆已经硕士毕业了,那些他已经顺利结业的科目,应该可以免修。这或许就意味着,他可以更早、更容易毕业。

很多只是看到了“浙大硕士”和“二本新生”身份的悬殊差距,但问题是,无论张韫喆再次考入什么学校、学习什么专业,他的浙大硕士文凭不会因此失效,说到底还是在做加法,而不是减法。换句话说,哪怕过几个月他觉得学医又入坑了,随时退学走人就是。

有些人可能会说,你不喜欢自己的工作,转行不就得了。但张韫喆的问题,不是他不喜欢化学,而是他爱医学。张韫喆既然下定了要学医的心,他最好的选择,依然是去高校。毕竟,医学不像其他专业自学就可以轻松搞定,它需要专业的教学、设备、实验室等。所以张韫喆没很多人想的那么傻。毕竟,人家也是被保送至浙大的人,拥有随时反悔的底气呀。

人生本就应该是个不断探索、敢于试错的过程,一眼望到头的不悦人生,不是不可改变。当事人张韫喆因其经历的“戏剧性”,而引发广泛关注,但他做的事并不荒唐。某种意义上,他站在了“轻易跟现实妥协”和“求稳不求变”的反面。这呈现了年轻不一样的“面相”,也是对更多不安于现实者的启示:只要有实力和深思熟虑“打底”,放手一搏去试错,也未尝不可。

□与归(媒体人) 原载于新京报网

责任编辑: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