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伦理在线 评论

买卖公益服务证书亵渎公益精神

2021-04-24 11:55 四川文明网 何勇海

摘要: 公益是一项公共利益事业,做公益是谋求社会公众的福祉和利益,且不求回报。

一张加盖公章、写有志愿者姓名、志愿者服务时长的公益证书,在网上竟被明码标价出售。记者近日调查发现,互联网交易平台中有不少商家涉嫌伪造、贩卖公益证书。证书还被分为官方版、精装版、普通版等多种类型。有的商品链接中还有“高级防伪,唯一证书编号”等字样。(4月16日《中国青年报》)

公益是一项公共利益事业,做公益是谋求社会公众的福祉和利益,且不求回报。而公益服务证书,则是一种记载公益行为的证明类文件。在证书身上,凝结着一种团结互助意识,一种为公共利益付出无偿劳动或个人财产的社会责任感,这不应沦为谋取暴利的商品进行交易。否则,就是对公益精神的严重亵渎和玷污。

然而在现实中,公益服务证书为何又会可悲地沦为一种商品?从上述报道中的调查来看,不少大学生、留学生购买这种证书,主要是为加学分、申请奖学金、考研升学、出国留学等。比如一位正在申请赴英国攻读研究生学位的大学生说,在申请相关学校时,优秀的志愿者经历、公益履历可以为申请人赢得一定优势。可见,学生购买假的公益服务证书是为个人履历添彩,为自己争取利益或评定荣誉称号加分。

不过,这样做是对诚信品质的自我戕害。公益服务证书理当颁发给每位为公益事业辛勤付出的人。如果我们想要得到一纸公益服务证书,为自己争光添彩,就要既有对公益的正确认知,又有对公益的大力践行。尽管假证书足以以假乱真,但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诚信是每个学生的重要品质,不应因小失大,造成不可挽回的负面影响。

对于伪造公益服务证书者来说,正如一位律师所说,其行为已涉嫌伪造相关单位印章罪。一经查实,这些商家会受到相应处罚。如今,媒体报道了电商平台这一乱象,相关部门对此类犯罪行为应加大破获、处罚力度,不管是伪造者还是销售者,都应受到应有处罚。

电商平台也有法律义务拦截假的公益服务证书,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主动防控。公益服务证书根本不会用来交易,拦截这类假证书并非难事;公益活动组织方则要杜绝证书管理漏洞,有的伪造证书竟能保真,通过审核,应当检视证书的制作、颁发渠道,不给任何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如有假冒,则要协助相关部门打假,实现协同共治;而大学在审核这类证书时不妨多长一些心眼、多花一些功夫,让造假者寸步难行。

责任编辑:何勇海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