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评|基层政务号建设莫被畸形政绩观绑架
摘要: 基层政务号要在与网民沟通交流中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全媒体发展时代,政务信息通过网络新媒体走向千家万户,是拥抱时代的大势所趋,也是政务便民的宗旨体现,能够丰富政务公开的途径,通过信息公开解人民所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秉持惠民初衷,坚持利民方向,不少基层政务视频号因此赢得了群众点赞和好评。但也有一些“念歪了经”,或陷入“休眠”“僵尸”的窠臼,或背上“流量至上”的包袱,或陷入“没有定位、什么都发”的泥潭。
长期停更成为“僵尸号”是老问题了,但盲目追求流量是新现象。这些政务号剑走偏锋,耸人听闻,通过“标题党”无底线吸粉,还沾染营销号习气,卖惨宠粉不遗余力,有的所发内容与自身定位极不相符,造成不良影响。譬如,有政务号编辑直接留言道出了上级增粉指标,求大家帮忙;又如,某地方交警账号直接质疑外地交管部门调查结果,引发网友热议。
但当群众有问题时,这些政务号反而装聋作哑,无动于衷。这就与政务号开通的初衷背离了,更与人民群众的需求期待格格不入,严重损害了地方政府的形象,削弱了所代表部门的公信力。
而且,不少地方原有媒体矩阵已然很庞大,又开通新的形式的账号不是出于发布政务信息、便民服务需要,而是担忧“人有我无”,是被迫“上马”之举,以便民服务之名行“劳民伤财”之实。尤其是政务短视频的策划、拍摄、剪辑是一套系统工作,不少基层干部为此大费脑筋,不少地方因人手紧张、能力不足还要花费大量外包费用,搞得基层不堪重负。
一些基层政务号跑偏的背后是畸形政绩观在作祟。一些地方动辄搞“年度优秀政务号”评选,把开通账号等同于工作态度,将流量多少视作评选标准,却忽视了此项工作的实际效能和人民群众的口碑评价,实际上是一种“掩耳盗铃”式的政绩考核,是一种“自娱自乐”式的评比游戏,吹出来的也是一个金玉其外的“政绩泡沫”,这是典型的形式主义行为。
官方的新媒体账号,代表着官方的形象、态度和立场,是官方政务信息在网上的延伸,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只有立足于服务人民、贴近群众,为公众提供优质便捷的政务服务,在与网民沟通交流中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才能真正赢得人民口碑与信任,从而增强政务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央视网评论员)
责任编辑:央视网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