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魏传光教授专著《马克思道德理论与现实》正式出版
摘要: 本书依据“历史和实践的观点”,从隐含在马克思思想体系中的道德元素出发,考察并驳斥对马克思是非道德主义、反道德主义、道德相对主义、功利主义和混合道义论等方面的误读,以此论证马克思与道德的兼容性,并通过马克思的道德批判和马克思的正义批判的文本分析和逻辑建构,重构马克思道德理论。
新书推荐 丨 魏传光教授专著《马克思道德理论与现实》正式出版
新书推荐 丨 魏传光教授专著《马克思道德理论与现实》正式
《马克思道德理论与现实》
作 者:魏传光
ISBN:9787520163033·
出 版 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07月01日
页 数:264
装 帧:平装
定 价:108元
1. 作者简介
魏传光,法学博士,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马克思主义学会副会长。近些年主要集中于马克思道德理论、马克思正义思想研究,在《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武汉大学学报》《道德与文明》等期刊发表论文90余篇,数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项目等省部级以上项目10余项,出版《风险社会中人的发展研究》等著作多部。
2. 内容摘要
20世纪70年代,在“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内部引发了一场“马克思主义是否提供了一种隐含的或明确的道德理论”的讨论,并延伸到了马克思与道德是否兼容的问题。“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在深化马克思道德理论研究的同时,也影响了对马克思道德理论的科学评价。
本书依据“历史和实践的观点”,从隐含在马克思思想体系中的道德元素出发,考察并驳斥对马克思是非道德主义、反道德主义、道德相对主义、功利主义和混合道义论等方面的误读,以此论证马克思与道德的兼容性,并通过马克思的道德批判和马克思的正义批判的文本分析和逻辑建构,重构马克思道德理论。
从总体来看,批判性是马克思道德理论话语表达的存在方式,隐含性、本质性、根源性和超越性是马克思道德理论的理论特性。马克思没有以历史必然性牺牲道德走向理性主义的残酷,也没有以道德仲裁历史走向浪漫主义的苍白。马克思虽然对无产阶级抱有道德深情,但他拒绝一切形式的道德化或者道德主义,反对将道德理论立足于抽象的道德原则基础之上。马克思将道德理论置于科学的历史观之中,深入到强大的经济事实和鲜活的生产活动中批判不道德的社会根源,重视道德产生的社会经济基础,探寻真实的道德理解方式,从而成功地解决了以往道德理论所无法解决的历史事实与道德价值的冲突和矛盾,实现了道德领域的革命性变革。以此为基础,用马克思道德理论观照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主题,包括人类命运共同体、美好生活需要、道德文化自信、道德教育等等,是本书的落脚点。
3. 前言
马克思道德理论是我最近几年来一直关注的学术主题。我长期从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工作,在一次讲授“道德论”时,一位同学提出他在研读马克思的著作时,发现了不少马克思对道德进行批判的词句,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学生的困惑其实是“塔克尔—伍德命题”进一步延伸出来的问题,本书把之称为“伍德—米勒命题”,“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称之为“马克思的道德悖论”。此时我开始有意再去阅读原著,梳理文献,思考怎么回答这一问题。在研究中发现“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早就关注和研究了这一问题,马克思与道德的关系问题是他们研究的聚焦点之一,如果再向前推,实际上“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与“伦理的马克思主义”两派互相论战时也涉及到相关问题。但遗憾的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教科书并没有直接回答这一前提性问题。对于我国来说,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具有指导地位,我国的执政纲领和政治宣言经常包含着强烈而鲜明的道德诉求,最近几年也在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范畴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如何从理论上应对和理解马克思关于道德的否定性论述和消极性评价,如何回应学生提出的“既然马克思本人都排斥、批判道德,那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课程为什么还要讲道德理论”的质疑,就构成了一个在中国从事道德教育的理论工作者优先处理的问题。
为了更好的回答教学中遇到的理论难题,这几年来我阅读了大量书籍,进行了苦苦思考,寻找马克思主义与道德之间符合逻辑的链接,回应马克思与道德的兼容性难题。对这一难题的回答,必须要跳出宣传读物、传统教科书和传统学术话语的窠臼,也不能用概括式的语言把马克思道德理论简单定位于“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从社会经济基础出发考察社会道德现象,揭示道德的起源、本质、结构、功能和发展变化规律,论证共产主义道德的原则和规范”等等,而是勇于直面马克思的经典著作中大量反对道德之有效性、消解道德之稳定性,乃至解构道德之真实性的论述。
尽管“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道德理论上的研究是细致的、深入的,而且还抱有重建马克思道德理论的宏伟目标,但这一目标是没有敬畏感的承诺。“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对待马克思道德理论的态度或是辩护,或是修正,或是否定,相互对立,相互区别,不仅没有很好的回答马克思与道德的兼容性问题,反而带来了更大的理论混乱。在这样的背景下,对马克思道德理论的研究,首先要回应与批判“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所带来的理论误解。由于研究定位于“对错误观点的论辩”,所以本书并不是一本面面俱到的关于马克思道德理论的综合读本,而是一种具有批判性风格和回应式表述方式的著作,这也与马克思道德理论的理论特性相契合—马克思道德理论就是在对各种各样的道德哲学、伦理学和道德观的批判中建构的。
本书遵循破题—立论—观照的逻辑思路展开。在“破题”部分驳斥了西方学者对马克思道德理论五种常见的误解,在“立论”部分通过文本解读和思想阐释的方式建构了马克思道德理论,在“观照”部分运用马克思道德理论思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所以,本书以“回应与批判”起始,回应对马克思道德理论五种最为常见的误解:非道德主义、反道德主义、道德相对主义、功利主义、混合道义论。在对这五个误解的驳斥中,实际上也逐步建构了对马克思道德理论的理解,涵盖了认识马克思道德理论的五个基本概念:实践、意识形态、历史唯物主义、利益、生产方式。西方学者之所以对马克思道德理论怀有如此之深的误解,根本在于马克思并没有沿着西方传统道德理论的轨迹阐释道德,而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框架,把道德归位于依附于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因而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既不是固定的也不是普遍的,而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道德是在马克思那里是偶然和意外的,而是受历史规律支配的。
当然,仅仅驳斥是不够的,马克思的文本中确实存在着大量对道德的否定性评价,因而本书接着研究马克思的道德批判和正义批判是“在什么样的语境中”展开的,“给予了什么样的批判”,以及“为什么要批判”。经过研究发现,马克思对道德和正义的批判主要是在同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思潮的辩驳和论争的语境中进行的,马克思并没有一般性的反对道德和正义,我们不能将马克思对道德说教、道德形而上学和道德意识形态的批判曲解为对所有道德的拒斥,也不能将马克思对应得正义论、权利正义论、市民社会正义论的批判曲解为马克思没有正义理论。马克思之所以对道德有多处批判,根本原因在于他认为革命的发生和发展不依赖于人的道德,利益才是无产阶级觉醒的关键,所以更应关注道德和正义的现实基础,同时要在资产阶级占主导地位的社会里,保持对道德和正义的警觉,因为它往往会被伪装成一种迷惑性的超阶级话语。
其实,马克思对道德的认识存在着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其道德理论的历史生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不断地向现实挑战、向其他思想挑战、向自身思想观念的挑战中形成的,是在同工人阶级一起参加的艰苦实践中产生的。所以本书接下来以马克思哲学思想史为考察视角,对马克思道德理论的历史发展进程进行概括,遵循初发时期、形成时期和成熟时期的思路,梳理了马克思如何从激进自由主义和革命人本主义的道德理论的过渡,经过道德理论研究范式的变革,最终进入政治经济学深处的道德理论的。在不同时期,马克思道德理论关注的焦点和维度也不同,经历了从自由到自我实现再到共同体的转变。
至此,已经比较清晰的回答了学生的理论困惑。但是,对于马克思道德理论的研究不能止于理论体系的建构(这恰恰是马克思极力反对的事情),作为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道德理论的思想逻辑对于西方传统道德理论的解蔽与重大变革,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提供了全新的思维方式,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普世价值批判、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自信等问题,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因而还应思考马克思道德理论的现实观照,这也是马克思道德理论作为一种实践性的道德理论的根本旨归和必然诉求。
本书最后落脚于道德教育,用马克思道德理论反思自己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在实际的教育实践中,越发感觉到当前的道德教育充斥着马克思所反对的道德说教和概念思维,把道德教育变成道德知识的输送,严重掣肘了道德教育效果。用马克思道德理论的基本精神为指导,当前道德教育急需建构实践思维方式,深化对人、人与道德、人与道德教育等三个层面的实践性理解。
从总体上看,本书提出了以下主要观点:
第一,从总体性思想方法来看,马克思道德理论蕴含在其社会理论之中,批判性是马克思道德理论话语表达的存在方式,隐含性、本质性、根源性和超越性是马克思道德理论的理论特性。
第二,马克思没有以历史必然性牺牲道德走向理性主义的残酷,也没有以道德仲裁历史走向浪漫主义的苍白。马克思理论内部并不存在道德悖论,马克思对无产阶级抱有道德深情,重视道德产生的社会经济基础,深入到强大的经济事实和鲜活的生产活动中批判不道德的社会根源,探寻真实的道德理解方式。
第三,马克思拒绝一切形式的道德化或者道德主义,反对将道德理论立足于哲学理想主义或抽象的道德原则基础之上。马克思将道德理论置于科学的历史观基础之上,成功地解决了以往道德理论所无法解决的历史事实与道德价值、科学和道德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实现了道德领域的革命性变革。
第四,马克思正义理论是通过批判“国民经济学”完成的,其立论前提是消灭私有制。马克思正义理论的基本逻辑是用生产关系解释分配关系,用生产劳动解释生产关系。马克思从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出发,以自由人的联合体为基础,建构出人类社会可能具有的最高正义原则,其正义概念是一个高阶位概念。
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被误读为纯粹的历史发展规律体系,是“道德中立”或“价值无涉”的实践哲学。鉴于此,对马克思道德理论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回到马克思的真实语境去揭示其深层内涵和内在特质,解决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与价值性之间的矛盾和分歧,回应对马克思道德悖论的指责,恢复马克思本真的理论形象。马克思从未贬低伦理或规范性断言,在他那里也不存在所谓的“科学的”与“价值的”浅薄对立。当然,在新的历史时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深化对新时代指导思想的伦理道德基础及其内蕴的道德维度的理解,以增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也需要深化对马克思道德理论的研究。
4. 目录
前言
导言 从“马克思与道德的关系”谈起
第一章 回应与批判:对马克思道德理论的误读
第一节 从理念走向实践:对马克思是“非道德主义”的反驳
第二节 道德与意识形态:对马克思是“反道德主义”驳斥
第三节 实践语境与生产力标准:对马克思是“道德相对主义”的回应
第四节 利益、正当与分配正义:对马克思是“功利主义”的质疑
第五节 “把马克思带回正义命题”—评混合道义论的误判
第二章 马克思道德理论的批判性建构
第一节 马克思道德批判的思想逻辑
第二节 马克思正义批判的思想逻辑
第三节 马克思道德理论的实践转向
第三章 马克思道德理论的历史生成
第一节 激进自由主义和革命人本主义的道德理论
第二节 道德理论的范式变革
第三节 政治经济学深处的道德理论
第四章 马克思道德理论的现实观照
第一节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观照
第二节 “美好生活”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与正义价值期许
第三节 马克思道德理论与中国道德文化自信
第五章 马克思道德理论与现代道德教育
第一节 现代道德教育中的概念思维方式批判
第二节 现代道德教育实践思维方式的养成
第三节 以实践思维应对道德虚无主义
参考文献
索引
责任编辑:廖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