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伦理在线 书籍

新书推荐 | 奥利弗·森森:《康德论人类尊严》

2022-04-06 06:00 https://mp.weixin.qq.com/s/SSWbLxpF1uy0aIrpTsJaFA 中国伦理在线

摘要: 什么是尊严?人类何以拥有尊严?这两个问题,既是长久以来在伦理学与政治学中备受关注的研究主题,也是普通人在社会生活中时常会遭遇的问题。然而,要回答它们并不容易。为此,这本著作试图对尊严观念的起源、发展及其在当代思想中的新生作一番梳理与分析,以便能简明清晰地对上述问题做出回答。

1649645531597.jpg        



《康德论人类尊严》

作者:[德]奥利弗·森森

译者:李科政 / 王福玲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22年1月


01.编辑推荐


什么是尊严?人类何以拥有尊严?这两个问题,既是长久以来在伦理学与政治学中备受关注的研究主题,也是普通人在社会生活中时常会遭遇的问题。然而,要回答它们并不容易。为此,这本著作试图对尊严观念的起源、发展及其在当代思想中的新生作一番梳理与分析,以便能简明清晰地对上述问题做出回答。


02.书籍简介


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中,人类尊严 (human dignity)越发广泛地被当作人权论证的根据来使用。人们通常认为,这种“以尊严证人权”的观念源自康德的道德哲学,因为他主张人类作为理性存在者具有一种内在价值,亦即尊严。然而,本书的作者注意到,当代学者通常把尊严理解为一种特殊的价值属性。通过一个词源学的考证,作者概括了历史上思维和使用“尊严”概念的三种范式,即贵族范式、传统范式与当代范式。其中,前两种范式都把“尊严”理解为“拥有较高的地位”,而不是一种特殊的价值属性。然后,作者指出,在康德的几乎全部著作中,他都只在前两种范式中使用“尊严”一词。康德既没有使用过当代意义上的尊严概念,也没有把它当作人权论证的根据来使用。因此,那种“以尊严证人权”的观念无法从康德哲学中获得支持。


03.精彩书摘

导言

文 | 奥利弗·森森


在过去的65年中,人类尊严的概念在政治学、哲学和日常思维中备受重视。如今,人类尊严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的宪法和政治宣言的基石,联合国文件也把尊严视作对人权的证成。例如,《国际人权公约》(1966)指出,这些权利“源于人身(人格人,human person)的固有尊严”。


在这种语境中,人类尊严通常被设想为所有人类具有的一种内在价值;这种意义上的尊严被视为一种价值,它是敬重他人的要求的根据。与之相应,《杜登:词源 • 德语词源词典》将尊严定义为“固存于人类存在者身上的要求敬重的价值”。根据这一普遍的见解,正是因为他人具有尊严,所以人们才应该敬重他或她。学者们也经常诉诸伊曼努尔• 康德对这一思想做出的哲学阐述和证成。


本书正是始于这样一个计划。激发我的研究的最初动力,是想要更加清晰地理解人类尊严,并分析康德对上述思想的论证。但是,我越是仔细地研究康德的文本和研究性著作,越是难以相信康德哲学中蕴含了人类尊严的当代见解。当人们基于许多当代学者们的假定来研究康德的时候就会产生诸多困惑,他们认为康德将人类具有的一种价值视为敬重他人的要求的根据。例如,康德说,所有人类存在者都应该受到敬重,但只有一个道德上善的意志才具有绝对的价值;然而,并非所有人类存在者都具有一个道德上善的意志。或者说,如果价值被认为是道德要求 (moral requirement ) 的基础,为什么康德还主张没有任何价值能够充当道德要求的根据呢?同样,他为什么说人类存在者具有尊严是因为他们应该受到敬重(参见:TL,6:462,435),而不是说他们应该受到敬重是因为他们具有尊严呢?最后,为什么康德在证成种种道德要求的时候,或者概述他的立场的时候,既没有提及价值也没有提及尊严呢?


对这一困惑的思考令我得出如下结论:康德要求我们彻底地转变视角,转变我们通常所假定的价值和敬重他人的要求的关系的思维根据——这一转变类似于他在形而上学中的哥白尼式的革命。一种看似理所当然的假定是:如果我们应该敬重他人,这必定是由于他们具有某种有价值的东西。康德赞同这一假设是理所当然的,但是,看似颇为矛盾的是,他转变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我们应该敬重他人并非由于他人具有一种价值,相反,正是因为我们要敬重他们,他们才会具有一种重要性和一种尊严。敬重他人的命令的证成在于:它是理性的一个直接的诫命。在这一方面,康德的道德哲学和他的理论哲学是一致的:无论是在认识世界或探索我们应当做什么的时候,康德都没有把人类存在者视为被动的观察者。相反,在这两种情形中,理性都是带着自身的先天原则来处理世界的,敬重他人的原则就是这样一种原则。近来,在康德的研究性文献中逐渐被认可的一种观点是:康德的道德哲学并非建立在一种价值上,我们需要转换视角。与之相应,我在这本书中主张说,我们在理解康德对尊严和敬重他人的命令的立场的时候,无需以某种先行的价值作为它们的基础。


当我们认识到这种尊严和敬重的哥白尼式的革命的特点时,一个显著的效果就是:康德的文本变得具有一贯性了。如果我们并不打算从康德那里寻得一种作为道德要求的根据的价值,那么,我们也就不会对如下情况感到惊讶,即无论是在康德说他要证成道德要求的地方,还是在他阐述其道德哲学的本质的地方,价值和尊严都没有发挥任何作用。而且,这种对康德的解读能够使如是一个段落显得更为合理,即康德说没有任何东西能够具有一种除了道德法则规定的价值之外的价值;同样,我们由此也就能够理解如是一段话,在其中,一方面,康德说唯有一个道德上善的意志才具有一种绝对的价值,另一方面,他又说甚至一个道德上恶的人类存在者也值得敬重。如果所有的人类存在者都值得敬重,但是,并非所有人都具有一种价值(一个道德上善的意志的绝对价值),那么,价值就不是敬重他人的要求的根据。


因此,我请求读者对我怀有耐心,并尝试以一种不同的方式思考尊严的问题。大家可以将我的研究视为这样一种尝试,即在不援引一种基本性的价值的情况下,我们能够将康德理解到什么程度。在我看来,我们可以按照这种方式一直走到底。康德对敬重他人的要求的证成根本就不是我们通常所期待的那种,而且他承认这一点。但是,遵循他的思路可以让我们更为清楚地思考论证那种要求的可能性。这是一个本书打算要做出筹备,但没有打算要完成的任务。


就人类尊严的概念而言,最令我感兴趣的问题在于:所有人类存在者是否都具有一种价值,它构成了敬重他人的要求的根据?因此,我的这本书也正是从这个问题入手。在第一章中,我考察了康德的价值观念,看他是否提出了一种作为道德要求的根据的价值。如果某种价值被认为是道德要求的基础,那么,这种价值是什么?例如,它是人类存在者具有的一种形而上学的属性吗?它是我们看重的什么东西,或者是我们应该看重的什么东西吗?在第二章,我讨论了二次文献中关于下达论证的最为重要的尝试,即一种价值能够充当对一切人类存在者的敬重的根据。康德的文本中真的有这样一些论证吗?它们是否有效?在第三章中,就康德如何证成敬重他人的要求,我提出了自己的诠释。正如我所论证的,假如康德并没有把一种先行的价值作为这种要求的根据,那么,它又以什么东西为根据呢?在后面两章中,我将更为仔细地考察康德对“尊严”的使用。如果康德确乎没有一种能够充当道德要求的根据的价值,他又如何能够把“尊严”当作这样一种价值的名称来使用呢?我将在第四章中指出,在历史上,还有一种截然不同的理解尊严的方式,康德对尊严的使用常常都反映出这种较为古老的见解。最后,在第五章中,我仔细地考察了《奠基》和《德性论》(Doctrine of Virtue)中的一些康德似乎把尊严定义为一种绝对的内在价值的著名段落。即使康德常常都赞同“尊严”的一种较为古老的用法,他难道不是也用它来定义“绝对的内在价值”吗?以下是对每章的论证的概述,它们将预先给出我对上述问题的回答。


(节选自《康德论人类尊严》导言)


04.书籍目录


致谢

缩写

导言


第一部分 敬重他人


第一章 康德的价值观念

导言

第一节 康德论作为一种属性的价值

第二节 康德反对作为一个基础的价值的论证

第三节 替代性的价值观念

第四节 康德的绝对内在价值的观念

第五节 康德著作中出现的“价值”

结论


第二章 人性的价值

导言

第一节 科斯嘉德的回溯论证

第二节 科斯嘉德的修订论证

第三节 艾伦·伍德的修订版回溯论证

第四节 盖耶论自由的价值

第五节 一个道德上善的意志的价值

结论


第三章 康德的人性公式

导言

第一节 人性公式的段落(GMS.4:427-429)

第二节 敬重的证成

第三节 人性公式的应用

第四节 空洞性反驳

结论


第二部分 康德的尊严观念


第四章 尊严的三种范式

导言

第一节 尊严的当代范式

第二节 尊严的传统范式

第三节 两种观念之间的差异

第四节 康德与传统范式

结束语


第五章 康德的人类尊严观念

导言

第一节 康德著作中出现的“尊严”

第二节 《奠基》中的尊严

第三节 《德性论》中的尊严

第四节 康德尊严观念的相关性


结论

参考文献

著者索引

主题词索引


05.作者简介


奥利弗•森森(Oliver Sensen),德国哲学家,美国杜兰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博士毕业于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师从国际知名学者奥诺拉?奥尼尔(Onora O’Neill)与西蒙?布莱克本(Simon Blackburn),主要从事康德哲学研究,曾任北美康德学会副会长。著有《康德论人类尊严》(德古意特,2011年)、《人类尊严》(剑桥, 即将出版),主编《康德论道德自律》(剑桥, 2012年),联合主编《康德的〈德性论〉:综合释义》(德古意特,2013年)、《康德的〈伦理学讲义〉:批判导读》(剑桥,2015年)、《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诺顿,即将出版)等著作。


06.译者简介


李科政,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讲师,曾任天津社会科学院伦理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道德与文明》杂志社编辑。博士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主要从事德国古典哲学研究。曾在《哲学动态》《道德与文明》《世界宗教文化》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译有《康德的道德宗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年),《定言命令式:康德道德哲学研究》(商务印书馆,即将出版)等著作。

王福玲,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暨哲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康德伦理学与当代生命伦理学研究。近年来,在《哲学研究》《哲学与文化》《道风》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著有《康德尊严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主持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








责任编辑:中国伦理在线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