掂不动的“戒尺”
摘要: “戒尺”掂不动,就少了一个教育办法,一些青少年无法无天,从小缺少惩戒教育是重要原因之一。当代教育的“戒尺”要动起来,需要塑造允许“惩戒”的教育环境和社会氛围,建立被社会广泛接受的科学教育理念,还要有实用明晰的实施细则,这样才能让惩戒教育走出带来伤害的体罚、摒弃无原则的溺爱混合成的泥淖,更好教育下一代。
又一个老师被通报批评,被取消两年评优晋级资格,四川遂宁一老师将期中考试语文成绩在班级QQ群里公布,并批评分数在85分以下5个学生拉了班级后腿。学校认定该老师“违反师德师风”,然而,也有人认为这是正常的“惩戒”教育行为,不该处罚老师。
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适当的惩戒不仅是老师的权利,更是老师的义务,不了解惩戒,老师就放弃了一部分自己应尽的职责。”今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赋予老师教育惩戒权。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又有多少老师敢拿起“戒尺”,行使惩戒权呢?不久前,《半月谈》记者在湖南、江西、云南等地采访多位校长、教师,他们表示,长期以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严禁教师体罚等规定三令五申,而对力挺教师适度行使惩戒权却“缄口不言”。执纪和维权的失衡,让一些老师选择“明哲保身”,“不想管、不能管、不敢管”。
古代学堂中的“戒尺”,由“严师出高徒”,“不率师教、学业无成”等理念锻造出来,由认同笞罚教育的社会氛围给予施展空间,由“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教育目的给予动力,自然就翩然起舞。以至于几十年前,还有家长对老师说:“就当自己的孩子,不学好就打!”然而,过度体罚带来的危害也显而易见:有学生被老师打伤,有学生出了心理及精神问题。于是乎,近年来,赞成“欣赏教育”的人越来越多,以致只要孩子不高兴,就怪老师,孩子说不得、碰不得。四川资阳某中学老师被家长舒某纠集的社会人员殴打,起因竟是该老师曾制止舒同学在校“耍手机”;安徽某小学老师因批评课堂违纪的董同学,被家长堵截暴打,额头伤痕达十几厘米。这样的氛围下,教育“戒尺”哪个老师掂得动?“戒尺”掂不动,就少了一个教育办法,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一些青少年无法无天,从小缺少惩戒教育是重要原因之一。
古代“戒尺”不能用,但其舞动的动力可借鉴。当代教育的“戒尺”要动起来,最重要的是塑造允许“惩戒”的教育环境和社会氛围,最根本的是要建立被社会广泛接受的科学教育理念,最关键的要有实用明晰的实施细则,这样才能让惩戒教育走出带来伤害的体罚、摒弃无原则的溺爱混合成的泥淖,不只是让老师免于不明不白的“通报”,也能更好教育下一代。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