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业减负需规避“剧场效应”
摘要: 由于当前教育的评价指标没有得到实质性改变,中小学生睡眠不足的情况普遍存在,要真正解决这一问题,需规避减负的“剧场效应”。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得到更大领域的认同,落到实处还需要走很长一段路。只有推进课改和启动更科学、合理、公平的考试评价体系,给学生更多全面发展的空间,教育减负才能够真正规避“剧场效应”。
按照《中小学生一日学习时间卫生要求》,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每日睡眠时间分别不应少于10小时、9小时和8小时。但由于当前教育的评价指标没有得到实质性改变,中小学生睡眠不足的情况普遍存在,饱受社会、家长诟病。
如今,浙江打算实行小学生晚9点、初中生晚10点“不作业”,落到实处还需要走很长一段路。要让其真正成为孩子们的“红利”,需要规避“剧场效应”。否则,“晚9点或晚10点不作业”只能是戴着镣铐跳舞,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中国自古以来重视教育,而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更是有很大的民意认同。特别是进入社会转型期后,身份的焦虑、竞争的恶化等各种复杂因素,最后都传导到孩子的教育上。“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依然是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期待,这也是减负无论使出什么招数都难以奏效的主要原因。因此,即便“晚9点不作业”赫然在列,相信也不是每个家长都能坦然签字。
客观而言,如果大家都是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搏杀”,那些做更多作业、经历更多考试、补更长时间课的学生会获得相对优势,自然就会产生典型的“剧场效应”:当第一排观众站起来,后排观众也只能无奈地站起来。同理,当周围很多孩子、很多学校“抢跑”,其他家长和学校也自然无法淡定,只能“跟跑”。
规避减负的“剧场效应”属于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得到更大领域的认同。一方面,教育部门和学校要积极引导家长用理性思维正确看待学生的成功,不要给孩子过多的竞争压力和焦虑,让他们在花季能尽情绽放自己;另一方面,教育工作者更不能将自己的目光盯在学生的分数上,在减少书面作业的同时,还应该做加法,适当增加一些实践性强的非强制性的素质作业;再者,“晚9点不作业”等类似举措的出台,还应有相应的配套政策;此外,要真正走出减负的“剧场效应”,还需要有能在探索“轻负高质”之路上走在前面的学校。只有这些学校的成功,才能带来更大的示范效应。
“晚9点不作业”等减负措施要想真正落到实处,根本的办法还在于改变博弈规则。只有推进课改和启动更科学、合理、公平的考试评价体系,给学生更多全面发展的空间,教育减负才能够真正规避“剧场效应”。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