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伦理在线 实践

劳动教育应是“润物细无声”

2019-11-22 12:23

摘要: 当前国内的大多数校园中,劳动教育可能长期处于一个“缺课”的状态,越来越多年轻人出现了“肩不能扛,手不能提”“能躺着绝不坐着”的“劳动恐惧症”,各方也因此重新认识到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劳动教育要注意兼顾科学性和合理性,警惕“走形式”“走过场”的风险,而是真正落到实处,让劳动观念入心入脑。

整理书籍、捡拾垃圾、运送餐具……连日来,一到放学时间,安庆师范大学的校园内就会出现学生忙碌的身影。原来自开学第六周起,该校的5885名新生便开始接力参与为期29周的劳动实践课程。据该校学生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所有学生每学年均需完成劳动课时”。

当前国内的大多数校园中,劳动教育可能长期处于一个“缺课”的状态。随着劳动教育缺失的“后遗症”逐渐显现,越来越多年轻人出现了“肩不能扛,手不能提”“能躺着绝不坐着”的“劳动恐惧症”。各方也因此重新认识到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从中小学到高校,都纷纷通过开设劳动教育课等方式,让“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观念植根学生心间。

然而,学校要看到,开设劳动教育课并非只是让学生扫地捡垃圾这么简单,在课程的设置和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兼顾科学性和合理性。就拿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来说,中小学生和高校学子,能够实现的劳动层次不同,预期的教学效果也存在差别——对中小学生来讲,只要能通过体验劳动提高实践能力,形成尊重劳动的观念,教育的目的就算达到;于高校学子而言,其问题可能并不在于劳动“不能为”,而是“不想为”。因此,劳动课的意义可能更多体现在扭转其对于劳动的偏误观念、认识劳动的重要性上。例如,此次安庆师范大学在对劳动实践课的设置上,就有一个细节耐人寻味:“新生第一学年劳动实践课由学校统一组织,余下学年由各学院自行开展。”如此设计,有助于各学院根据学院实际和专业特点,将劳动实践课与专业相关活动结合起来,也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劳动之于自身所学的意义。

此外,劳动教育也要警惕“走形式”“走过场”的风险,而是真正落到实处,让劳动观念入心入脑。比如,有高校的劳动教育,安排大一学生轮流停课打扫校园卫生,学生打扫完区域卫生不能马上离开,而要留守到一定时间点,最终出现了“大批学生手持扫把坐在路边聊天”的“校园奇观”。这样的劳动教育,可能会弄巧成拙,让学生对劳动更为抵触。真正能够起到教化作用的劳动教育,应是“润物细无声”,注重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劳动体验。这就要求从学校到老师,从校园职工到同学,都能以形式契合实际,用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方式开展劳动教育,以此实现育人目标。(许晓芳)

 

责任编辑: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