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伦理在线 头条

席玥桐:疫情防控之下的国人美德

2020-02-25 05:45 http://ethics.ruc.edu.cn 张伟东

摘要: 在防控疫情中, 诸多中华儿女在应对疫情、救助他人和彼此合作的过程中谱写着令人赞服的美德诗篇, 他们的勇敢堪当应对疫情的首要之德

2b2719fd2c714c0e9def734f429aebe3.jpg

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席玥桐


2020年伊始,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疫情时时牵动着国人的心。中国民众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团结合作,同舟共济,共抗疫情。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诸多中华儿女在应对疫情、救助他人和彼此合作的过程中谱写着令人赞服的美德诗篇。正是他们的行动,展现着新时代中国大地上的勇敢、仁爱与廓然大公的精神。

新型冠状病毒,自其粉墨登场以来,令世人诧异不止。而在疫情之下,不仅仅是一系列可见的程序化措施,人情冷暖,人性美丑也一一呈现。其中,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那些谱写着美德之善的中华儿女。

随着疫情防控的展开,国人的美德随之呈现。在应对疫情的过程中,医务工作者毫不推脱,而是逆行至前线。白衣天使的冲锋陷阵彰显着新时代中国民众的勇敢之德。而在这场救助病人的大型工作中,不仅仅关涉着一线医务工作者,还有处理医疗垃圾的清洁员、日夜不息建造火神山雷神山的建筑工人、支持医务工作者吃住的个体营业者以及来自四面八方的国人援助。正是每一个人的不忍人之心、仁爱之美德,点燃着病者生的希望,鼓励着医务人员义无反顾地坚持。中国地大物博,人员众多,如果缺乏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将会各奔东西、一盘散沙。而在这次疫情防控中,不仅仅有党中央自上而下的领导部署,更有不少民间团体、线上线下间的互相配合。正是每一个人的奉献编织起共命运、同呼吸的大网,人性的广度被扩宽,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廓然大公”精神,这正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根基力量。

一、应对之美德:勇敢

勇敢是古往今来、中外世界共同重视的德性之一。在防控疫情中,首要的美德莫过于医者的勇敢之德。他们直面人与病毒的矛盾,毫不懈怠地治疗病人,研究病源,研制疫苗。因此,社会各界纷纷致敬医者,他们的勇敢堪当应对疫情的首要之德。

然而,古代社会对勇德的重视始终不是首要的。如孔子之勇主要是士大夫之勇,而且受到礼义的限制。与孔子的高贵之勇不同,亚里士多德的勇敢局限于城邦的战士,“除此之外的一切场合、人物、境遇——无论其多么惊心动魄(如海难)——都与勇敢无缘”。在这样的限定下,亚里士多德之勇总是遭遇莽夫式勇敢的质疑。因此,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勇敢也不是首要的美德。

在现代社会,勇敢不再只是某个确定阶层的品质,而是风险社会之下必要且首要的美德。诚然,古代社会面临着食不果腹、朝不保夕的风险,现代社会的风险不再如古代“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般宏大,而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随时“牵一发而动全身”。面对现代渗透式的风险情境,应对风险的人不再只是战士、有良知的大先生,而是任何可能卷入风口浪尖的职业团体、普通群众。

在这次突发事件中,勇敢最为明显的体现在医生这个职业群体。在疫情发现之初,第一个坚持上报疫情的是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的一名医生——张继先。她在接诊7名症状相似的肺炎病人时,敏锐地察觉到异样。在2019年12月29日,他和院方同事经过充分讨论,在没有任何权威力量的支持下,坚持实事求是上报,为政府和早监测疫情争取到时间。在张继先以及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各医学同仁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在应对疫情之初抢占先机。

抗击疫情的医者扩宽了勇敢的含义,勇敢不仅仅是士大夫之气节、士兵的浴血奋战,更是每一个人志向与心力的坚定。尤其在面对未曾谋面的病毒,医者素来拥有的职业志向是他们应对与抗争疫情的根本力量。因而,现代的勇敢是默默无闻但锐气不减的志向较量,是每个个体的自觉担当。医者的勇敢体现出个体的意志之勇,这也为现代社会的每一个人树立了正确的方向和值得学习的榜样。

二、救助之美德:仁爱

孟子曾讲人有四心,其中恻隐之心是仁之起源。恻隐之心的生发是难以捉摸的,在孟子设置的“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孟子·公孙丑上》)的情景中,今人既不与孺子的父母交好、也没有去想扬名立万之事,只是因为看见孩子要掉入井里而生发“怵惕恻隐之心”。对于危险,每个人都会感觉到心头一震,但这种惊异会化为“恻隐之心”,回归于救人于水火的仁爱之德。

在疫情防控的实际展开中,救助的含义不仅仅是对他人的救助。为了防止病毒传播,我们每一个人的不出门既是对自己的保护,也是斩断污染传播途径、保护他人的举措。而每一个人在出门过程中自觉戴口罩,既是对自身的保护,也是对他人的尊重。事实上,人与人之间的关联总是双向的,救助本身包含着自救与爱他人两个方面。正如马克思所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是否自觉地执行防护行为,与疫情的防控情势息息相关。

救助不仅仅表现为外在的行为,人与人之间心理救助紧密相关。不断增长的病患、生命的脆弱、对未来的恐慌,以及由此引发的孤独、烦闷、消极情绪等等,都是疫情之下的“次发灾害”。值得注意的是,教育部组织全国高校向大众开展疫情相关心理危机的干预工作,是配合疫情、清除社会隐性问题的重要方式。疫情面前,不仅仅是治疗人的身体,更重要的是保证人心的健康,心理层面的救助工作可谓是国家救助中最富特色的一个举措。

三、合作之美德:廓然大公

疫情防控的工作既有救治之主线,也有统筹协调各方的综合设计。医生奋战在前线,而后方则是亿万个中华儿女的支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都同你们站在一起,都是你们的坚强后盾”。如何保证医疗资源的充分供给,如何确保日常生活的正常运行以及如何调配多方资源支援疫区等等,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情,更需要相关民众的参与合作。

在疫情爆发后,面对紧缺的口罩,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亲自与生产口罩的企业连线,关心其生产进度和困难。而民间,不少群众积极捐献可以提供的物资。甚至在国内紧缺口罩的情形下,不乏同胞亲自去国外购买口罩,无偿捐献给疫区的医院。口罩生产商、蔬菜供应商、超市便利店等流通部门各尽其能、集谋并力。无形中大家形成相互合作之势,配合着疫情的防控工作。如王阳明所言:“若一家之务,或营其衣食,或通其有无,或备其器用,集谋并力,以求遂其仰事俯育之愿,惟恐当其事者之或怠而重己之累也。”防控工作,每个人都责无旁贷。公民自觉地配合体现出“万物一体”的精神,廓然大公的无私美德。

疫情防控除了需要人与人的合作之外,还警示着我们时时守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新型冠状病毒的传入源于人贪吃野生动物,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平衡关系。病毒的传染正是对人类严正的警示与告诫。社会的进步从来不只是人类利益的增长,更不应以一味地牺牲他物为代价。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应当在发展的过程中保证动物的福利,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四、小结

时值今日,新型冠状病毒的防控战役还在进行,习近平总书记说道:“疫情是魔鬼,我们不能让魔鬼藏匿”。从古至今,中华民族久经磨砺,在无数次面对天灾人祸前都能顽强抵抗,屹立不倒。这不是凭借运气的侥幸赏赐,而是坚韧的决心、善良的仁心和无私的大公精神所促成的必然结果。惟有每一个中华儿女时时坚守美德,我们才能无惧困难、无畏挑战、生生不息。


责任编辑:张伟东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