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伦理在线 头条

曹刚:大学生活的三张道德底牌——在人大哲学院开学典礼上的发言

2020-09-24 05:05 http://ethics.ruc.edu.cn/ 张伟东

摘要: 为什么说讲逻辑是大学生活的道德底牌, 讲底线是大学生活的最后一张道德底牌, 即讲常识、讲逻辑、讲底线

11.png

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主任  

曹刚教授    

很荣幸能够作为教师代表发言,但我讲的话只代表我自己。唯一可以代表所有老师的,就是经过了如此大规模的新冠疫情,我们能与新老同学齐聚人大校园的欢欣鼓舞之情。    

我的发言题目是:大学生活的三张道德底牌。    

我们都打过扑克,扑克牌游戏中,决定胜负的关键时刻亮出来的牌叫底牌。如果大学的根本是立德树人,那么,决定大学生活好坏的关键必然是道德底牌。我以为,大学生活的道德底牌有三张,即讲常识、讲逻辑、讲底线。    

 一、讲常识  

讲常识为什么是大学教育的第一张底牌?梁启超在《为学与做人》中开头就设问:“为什么进学校?”大家的回答是:“为的是求学问”。再问:“你为什么要求学问?”梁启超自问自答:“为的是学做人”。如何学做人?要“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怎么样才能不惑呢?最要紧的是养成我们的判断力,如何养成判断力,第一步,最少须有相当的常识。我们的问题是,为什么进大学的第一步仍须有相当的常识呢?    

我们先来看什么是常识,理解“常识”的关键是“常”。这是常人所拥有的不必经过专业训练就可获知的知识;这是关于日常生活的经验、习惯和基本道理;这是经常应用的有效的知识。道德常识是常识的一种,指众所周知的人情世故,也就是所谓的常情常理。

66.png

 为什么进大学的第一步须有相当的常识?我的看法是:    

第一,无论是谁,中学生还是大学生,都跳不出常识这个先天的框框。莎士比亚在《皆大欢喜》中写到:“整个世界是一个大舞台,所有的男男女女都是演员,他们有时上台有时下台,每个人在一生中扮演着许多不同的角色”。人一出世舞台就已经搭好了,这个舞台由自然进化和文化创造的成果交织而成。常识则是舞台上为每个演员准备好了布景和道具。要演好人生这场大戏,要扮演好不同的社会角色,包括大学生这个角色,自然离不开这些布景和道具。    

第二,道德常识是人们日常生活的指南。《红楼梦》第五回写到:秦氏引了一簇人来至上房内间。宝玉抬头看见一幅《燃藜图》,又看见一幅对联,写的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宝玉看了这两句,掉头就走了。《燃藜图》的寓意在于劝人勤学苦读,对联里说的是世故人情。“世事”“人情”都是常识,“洞明”“练达”是对常识的透彻理解和熟练应用,这也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俗言之,做人做事,要有两门学问,一是理论,读书而得,一是常识,生活中来。常识便是日常生活的道德指南。所以,高中生进得大学来,心中也要有这一图一联,既要勤学苦读,也要有常识理性。它们都是我们应付环境、安身立命的精神装备。不要学贾宝玉那样躲着走,否则就会落得象贾宝玉一样“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 的下场。

22.png

第三,道德常识不只是日常生活的指南,还是反思和检验那些大道理是否合理和有效的试纸。我们有各自不同的专业方向,有各自推崇的理论,有各自崇拜的学者,我们大可以用所学的那一套大道理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但别忘了,理论往往来源于常识,并要受到常识的检验。一套大道理再如何冠冕堂皇、头头是道,如果与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常识不相容,就必须反思该理论的合理性,就不得不怀疑该理论的生命力和实践中的可行性。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提出了“反思的平衡”的方法论,大体也是这个意思。     

二、讲逻辑  

2017年在哈佛大学新生开学典礼上,校长福斯特在新生致辞中认为,“教育,就是确保孩子能够辨别有人在胡说八道。”此言甚接地气,切中要害。现实生活中,尤其在网络空间里,胡说八道的东西太多了,而且这些个胡说八道的东西往往有个作古正经的标题,如《外卖,正在毁灭我们的下一代》,或者有个煽情的名字,如《是中国人都要转起来》,起码也有个“深度好文”的备注。这些被刷爆朋友圈的神贴,都有着神一般的逻辑。信以为真者,都是被这种神逻辑给绕晕的。所以,我们要通过讲逻辑,来破除神逻辑,从而辨别出啥是口吐莲花,啥是胡说八道。     

为什么说讲逻辑是大学生活的道德底牌?道理很简单。一方面,生活要讲道德,讲道德就要讲道理,而讲道理,就是为自己的选择提供正当理由,或者为自己的道德主张提供论证。逻辑的力量就在于用更好的理由去辩护或论证。另一方面,一个自由的人就要说话算数,说话耍赖皮,就是自我否定。可见,对自己说的话负责, 就能确保自我在言语和行动中始终是同一的,始终是自由的。在这个意义上,逻辑的一贯性是人格的一贯性的体现,这也是消极意义上的道德含义。正因为如此,一个习惯于胡言乱语、词不达意、强词夺理的人,会被指责为“神经病”,其责任主体的资格都会被质疑。

33.png

当然,讲好道理不容易。    

我们不妨以王怀让写的《我骄傲,我是中国人》的诗歌为例。这首爱国主义诗歌被收入了初高中的教材或教辅读物。但进入大学的你,对此需要有另一番解读。不妨来读诗歌的第一、二段:    

在无数蓝色的眼睛和褐色的眼睛之中,  

我有着一双宝石般的黑色眼睛。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在无数白色的皮肤和黑色的皮肤之中,  

我有着大地般黄色的皮肤,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如果只读这二段,发现问题没有?这里有个逻辑上的跳跃。因为无论是蓝色的眼睛、褐色的眼睛还是黑色的眼睛,无论是白色的皮肤、黑色的皮肤还是黄色的皮肤,都是个自然事实,并不能由此推理出值得骄傲的价值判断。从事实推不出应该,这是道德推理的基本原理。要使这个推理是有效的,起码要加一个大前提,即黑色眼睛和黄色皮肤是值得骄傲的。中国人是黑眼睛和黄皮肤,我是中国人,所以我骄傲。问题是,这个大前提成立吗?如果一个白人说,白色皮肤和蓝色眼睛是值得骄傲的,是不是有种族主义之嫌?所以,我们爱国,不是因为我的眼睛和皮肤的颜色,而是另有大前提。只不过这个大前提隐含在诗歌的第四段以后。后面写道,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又是在各方面取得非凡成就的伟大国度。这个前提就不只是一个事实判断,还是一个价值判断,这样的大前提如果是成立的,才可以有效地推导出“我骄傲,我是中国人”的结论。      

44.png

总之,要讲好道理,在逻辑上起码要做到两点:概念要明确,推理要有效。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不能指东打西,不能偷换概念,不能前后矛盾,否则就是胡说八道了。     

三、讲底线  

在社会上,包括大学里,有两类人是容易突破道德底线的。一类人是所谓的道德巨婴。道德巨婴是道德社会化没有完成的成人。他们以自我为中心,漠视规则,且没有羞耻感,往往以恬不知耻的方式突破底线。另一类人是所谓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类人把道德当做实现一己之私利的工具,用道德做面具,往往以偷袭的方式突破底线。底线屡破的大学生活肯定糟糕透了,为了免这种糟糕的生活,我们必须守住底线。    

何谓道德底线?底线是边界或临界点的意思。自然事物的存在有个由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一旦突破,事物的性质和形态就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篮球等游戏活动的场地也都有边界线,一旦出线即判违例;人的品格和行为也一个道德的临界点或边界,一旦突破,善的就会变恶,应当的就会变不应当。这个底线就是道德底线。  

55.png

那么,大学生活的底线在哪里?    

第一,人格尊严是普遍的底线。以人格尊严为基础所产生的那些基本人权,譬如身体权、人格权、基本自由权、平等权都是不可侵犯的道德底线。所以,任何校园霸凌都是突破底线的行为。    

第二,公共生活的基本规范。任何使有序的社会生活尤其是公共生活成为可能的基本规则都是底线。所以,那些维护正常公共教学秩序的规范也是底线。    

第三,大学作为教学共同体的基本道德共识同样是底线。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作业不抄袭,考试不作弊是底线;老师作为教学和科研的主体,不玩忽职守,不剽窃作假是底线;学生和教师的关系是围绕教书育人而形成的高度信赖性关系,确保这种信赖关系不被破坏的要求更是道德底线。学生的恶意检举之所以不被接受,就在于它是这种信赖关系的最大破坏力量。    

守住底线的大学生活才可能是好的生活,所以,讲底线是大学生活的最后一张道德底牌。

责任编辑:张伟东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