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伦理在线 头条

弗洛姆:成熟的自己=父亲+母亲 | 听哲理 第8期

2020-09-04 05:45 http://ethics.ruc.edu.cn/ 张伟东

摘要: 分别是博爱、母爱、性爱、自爱和神爱, 东方宗教神爱 而在弗洛姆看来, 神爱 弗洛姆在书中论述到

弗洛姆《爱的艺术》——第二章:爱的理论    

关注伦理问题,解读伦理经典,欢迎大家收听中国伦理在线语音播客,我是主播颜晗,本周将由我继续为大家带来艾·弗洛姆的经典著作《爱的艺术》第二章的介绍与解读,请大家坐稳扶好,让我们一起进入思想的“快车道”。   

内容节选自:《爱的艺术》  

作者:艾·弗洛姆  

译者:李建鸣 

11.png

   

 #成熟的人是自己的父亲和母亲#   

母爱:无条件的爱   

在本书中,母爱是祝福,是和平,这种爱不仅不需要用努力去换取,而且也根本无法赢得,一个人并不因自己是如何的人而具有更多或者更少的母爱,也不会因此增加或减少自己受到的母亲的关怀。在这里,弗洛姆提出了母亲的良知这一概念,母亲的良知的内涵是:你的任何罪孽,任何罪恶都不会使你失去我的爱和我对你的生命、你的幸福的祝福。

222.png

父爱:有条件的爱   

在弗洛姆的思想体系中,父亲代表思想的世界,也就是人所创造的法律、秩序和纪律等抽象事物的世界。父亲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父爱应该使孩子对自身的力量和能力产生越来越大的自信心,最后能使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脱离父亲的权威。与母亲的良知不同,父亲的良知是:一个做出错误行为的人必须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并承担结果;最重要的是,一个人必须改变自己才能得到父亲的爱。  1min50s    在本节的最后,弗洛姆论述道:一个成熟的人使自己同母亲和父亲的外部形象脱离,却在内心建立起这两个形象,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上。     

#爱的对象#   

在《爱的艺术》一书中,爱首先不是同某一个人的关系,而更多的是一种态度,是性格上的一种倾向。真正的爱是内在创造力的表现,包括关怀、尊重、责任心和了解诸因素。爱不是一种消极的冲动情绪,而是积极追求被爱人的发展和幸福,这种追求的基础是人的爱的能力。爱一个人这一事实就是爱的力量的具体体现。在爱中包含的原则上的肯定是针对所爱之人,而这个人又体现了人类以及人性。对一个人的爱包括了对所有这样的人的爱。 

爱因其对象的不同又被弗洛姆分为了五种,分别是博爱、母爱、性爱、自爱和神爱。   

博爱   

博爱就是对所有的人都有一种责任感,关心、尊重和了解他人,也就是愿意提高其他人的生活情趣。一切爱的形式都以博爱为基础。博爱的基础是认识到我们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    

母爱   

母亲的真正本质在于关心孩子的成长:一方面必须关心孩子并对其成长负有责任,以维护和发展弱小生命;另一方面要使孩子热爱生活,要使他感到:活着是多么好!母爱,除了被爱者的幸福一无所求。母爱最重要的动机是“超越自己”的追求。在孩子身上,母亲超越了自我,她对孩子的爱使她的生活产生新的意义。检验真正母爱的试金石是看一个母亲愿意不愿意忍受同孩子的分离,以及在分离后能不能继续爱孩子。

性爱   

性爱是具有独占性,但同时也是通过爱一个人,进而爱全人类,爱一切生命。性爱的独占性只表现在我只同一个人完全地、即在灵魂和肉体上融汇为一体。性爱的先决条件是:我从我生命的本质出发去爱对方,并且去体验对方的本质。爱一个人不仅是一种强烈的感情——而且也是一项决定,一种判断,一个诺言。  

如果生理上的结合不是以爱情为基础,如果性爱不具有博爱的成分,那么只会造成一种纯生理的暂时的结合。性的吸引力虽然在一刹那间会造成两者结合的幻觉,但是如果没有爱情,在这次结合后留下来的,只有陌生的感觉,他们之间的距离没有缩小。他们仍是一对陌生人,他们不是觉得羞愧,就是相互憎恨,因为他们比过去更强烈地感受到在幻觉消失后留下来的这种陌生感。   

性爱的独占性经常被错误地解释为一种互为占有的联系。我们经常看到互为相爱,但对其他人却毫无情感的男女。他们的这种爱实际上是一种共同的自私,这些人往往把自己同所爱之人等同起来,并通过把一个人分成两个人的办法来克服人与人之间的隔绝。他们以为这样做就能克服孤独。但正因为他们远远脱离同时代的人,所以他们之间实际上也是隔绝和互为陌生的,结合对他们来说只是一种幻觉。    

自爱   

在弗洛姆看来,如果把他人当作人来爱是美德,那么爱自己也应该是美德,因为我也是一个人,有关人的一切观念都与我有关。值得注意的是,利己不等于自爱,因为利己的人不是太爱自己,而是太不爱自己。缺乏对自己的爱和关心表明了这个人内心缺少生命力,并会使他感到空虚和失望。利己者只是试图通过对自己的关心去掩盖和补充自己缺乏爱的能力。同样的,忘我也不等于自爱,因为忘我者没有能力爱,也没有能力使自己快活,他对生活充满了敌意,在他的忘我后面隐藏着一种很强的常常是自己意识不到的自私性。如忘我的母亲、忘我的工作狂,“忘我”的本质是一种自我独立性和完整性的缺失,是另一种逃避,是隐蔽在深处的对生活的敌意和恐惧。    

神爱   

弗洛姆在书中论述到:神爱的本质一方面取决于母系成分和父系成分这两种因素在宗教中所占据的相对比重;另一方面取决于每个个人在他对神的概念的理解和对神的爱的方面所达到的成熟程度。对神的爱从一开始完全依赖同母神的联系 发展到无条件服从一个像父亲那样的神,而后继续成长到一个成熟的阶段,在这里,神不再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势力,人自己就体现了爱和正义的原则并同神合二为一,而且人只是在一种充满诗意的象征意义上谈及神。于是成熟的人便可以感受到成熟的神爱。

弗洛姆还论述了东西方两种不同的宗教神爱形式,这种爱的不同也许可以反映出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只鳞片爪。

3333.png

西方宗教神爱   

西方宗教神爱的逻辑基础是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比如同一律、矛盾律与排中律,这与经院哲学家们在中世纪的不断努力是分不开的,经院哲学的亚里士多德主义者强调思考,强调理性的作用,在弗洛姆看来,这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不宽容,这种不宽容体现在基督教的教义之中,其影响一直延伸到了天主教以及现代科学的气质之中。在弗洛姆看来,对神的爱在占统治地位的西方宗教那里,就是对神的相信,相信神的存在,相信神的正义和神的爱,对神的爱是一种思想上的体验而不包括其他形式。    

东方宗教神爱   

而在弗洛姆看来,东方宗教的神爱要更为温驯但浓烈,它遵循东方的辩证逻辑,对一样事物的两种互斥描述在性质上都是该事物的宾语或表语,他们之间的互斥被统一在这样事物本身,故没有西方宗教那样苛烈。强调感受的东方宗教能够让信仰者心中产生推己及人的宽容,这更有利于人的改造,在这一点上东方宗教与西方神秘主义有一些相似之处,他们所说的对神的爱都是一种对统一和爱的强烈感情体验,这种体验同生活中的每一种爱神的表现不可分割,思想上的体验固然重要,人们的行为却也对神爱产生巨大的影响。    

至此,弗洛姆的著作《爱的艺术》的第二章:爱的理论的上半部分已经与大家分享完毕了,本章剩下的内容将会在今后的节目中为大家继续放送。如果各位在听完或读完后有什么新的想法和不一样的观点,欢迎在我们的评论区畅所欲言,如果各位有对听哲里栏目的批评和建议,或者想要推荐某个您更喜欢的主题,欢迎在我们微信公众号的后台留言。关注伦理问题,解读伦理经典,就在听哲里,让我们下周同一时间不见不散!

责任编辑:张伟东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