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伦理在线 头条

高考公平的有限性和动态平衡 | 听哲里 第2期

2020-07-17 02:25 http://ethics.ruc.edu.cn/ 张伟东

摘要: 高考是目前我们能够实现公平的方式, 而这些补充性的教育资源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考生的高考成绩, 仅供参考) 高考机制在保证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性时也形成了不利于教育发展的桎梏

编者按    

中国伦理在线“听哲里”栏目开播了。栏目采用语音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把伦理学知识以通俗易懂的口语形式分享给大家。同时也欢迎大家为我们提供适合本栏目的素材或者音频稿件。本期是“听哲里”栏目的第2期,以下将和大家分享有关“高考公平的有限性和动态平衡”这一问题的思考,请打开录音和主播颜晗一起开启思维的旅程吧!     

关注伦理问题,解读伦理经典,欢迎大家收听中国伦理在线语音播客听哲里,我是主播颜晗。    

因为高考的推迟,今年的七月比往年更值得期待。千万考生和家庭正在翘首盼望高考成绩。诚然,无论是考生、考生家长还是任课老师都希望考生取得好的成绩。但在客观上说,高考是以考试分数为准绳的评价体制,有高分自然也会有低分。高考作为高校甄选培养人才的最重要的通道,被赋予了太多的重要意义。从根源上说,这种重要意义来自现代社会中教育对于人巨大的改变。   

通过教育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面貌,“科教兴国”战略使中国迅速摆脱了一穷二白的状况。更为重要的是,教育可以改变人的命运,正是通过教育,许多人拓宽了视野,改变了自己的观念和命运。而高考就是这样一次考核人接受教育程度的测验,并以分数为主要依据进一步分配教育资源。高考必须遵循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公平。国家需要通过公平的甄选机制获得优秀人才,社会需要公平的竞争机制获取有素质的劳动力,个人需要公平的机会接受教育获得进步。高考是分配高等教育资源最主要的途径。毫无疑问,考上一所好的大学,可以获得的教育资源和就业机会就好。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社会的目光会大幅度的聚焦在高考上。但高考既是一种遴选机制,也是一种考试机制。因此这种机制的公平性是有限的。  

首先,这种公平的有限性就体现在地域的限制上,省内高校在当地招生名额比例更高这是不争的事实。北京的考生考取一所好的大学就相对更加容易,而山东的考生则会相对更加困难。简单来说,同等条件下的考生付出相同的努力获得的教育机会是不同的。其次,这种公平性受到经济条件的影响正在逐渐加剧,近几年来大家所说的“寒门难出贵子”就是这个道理。一方面,优质的教育资源会在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形成聚合,另一方面,除义务教育外的优质教育资源正在随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变得十分昂贵,而这些补充性的教育资源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考生的高考成绩。最后,高考的公平性会受到马太效应的影响,越能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人,越有机会增加个体的竞争能力,进而获得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反之,则会因为缺乏教育机会而被削弱竞争力。尽管我国在高考公平性上做了很大努力,但这种公平性只能够在有限的范畴内保障。因为现代社会中教育本身仍是较为珍贵的资源,尤其是高质量的高等教育资源。所以要想在根本上解决高考的公平性还是要大力发展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最重要的是依托地方政府的支持完善省内的高等教育资源的系统化和优质化。同时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使用机制,使培养的人才能够为地方发展所用。这样才能使教育资源和经济发展形成有机的循环,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长期稳步发展。   

640.jpg

(图片源于网络,数据具有滞后性,仅供参考)      

高考机制在保证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性时也形成了不利于教育发展的桎梏。“素质教育”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词汇了,素质教育的好处不言而喻。但倡导多年的素质教育仍难以实现,以应试为导向的指挥棒仍然主宰着学校的教育教学,归根结底这也是教育资源的分配问题。在优质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应试教育背离教育的宗旨,体现了竞争的激烈化和无序化。以分取人的高考,在最大形式上保证了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机会公平,却无可奈何地失去了那种因才施教的结果公平。素质教育难以实现,在一定意义上,是在资源有限情况下保障公平性的代价。发现一个制度的缺陷是容易的,但完善一个制度的缺陷,或者创造另一套更为理想的制度则是困难的。 

就高考的公平性而言,它能够提供一套客观公正的考题、答案和判卷方案,以此评价筛选个人的聪明才智和努力的价值。通过高考,绝大多数的学子是可以通过聪颖的资质和勤奋的学习取得相应的成绩进而进入相应的高校,获得配套的教育机会。对于多数农村学子而言,这是一条可以改变自身命运的普遍路径,他们可以在城市拓宽自己的视野、享受优质的教育并规划自已的人生,最后再到社会就业,这种链接形成了良性的人才甄选和流动机制。因此正是高考这种相对“桎梏”的考试形式,保证了公民在教育资源分配上的公平性。这种分配又在一定范围内打破了社会阶层的固化,使个人可以通过教育和自身的努力实现向较高阶层流动的可能性。 

 高考具有极大的公平性,也有一定的有限性。我们应该将高考公平看做一种动态的平衡机制。一方面,高考不可能也不应该是决定人一生命运的一场考试,另一方面,作为考试和遴选人才机制,它是保障公平的手段和工具,但并不是公平本身,也无法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公平。高考的公平是有限的、相对的、动态平衡的。这种公平的动态平衡性,体现在人类的文明史中,也反映在当下的社会环境里。提及“公平”不得不说这是人类有史以来创造的伟大理念。从“自我”的意识产生以来,公平就成为个人、国家乃至全人类的共同追求。但公平不是从人诞生以来就有的,对公平的理解也从来不是一样的。   

如古汉谟拉比法典明文记载甲如果杀死了乙的妻子,那么乙就可以杀死甲的妻子或者妹妹。这件事儿在今天来看绝无公平可言,甚至是非常荒谬的。但在那个时代的文明中却是一种公认的“公平”。公平这个概念自诞生之日起就和个人的境遇与观念息息相关。正是在不公平的环境中人类才呼吁公平。但时至今日仍没有哪一种人类创造的方式可以实现全部的公平。换而言之,因为资源的有限性没有哪一种方法能够得到所有人的满意。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相信公平。甚至有些人认为“公平”只不过是欺骗弱者的谎言。但只要人为这个理念坚持和奋斗总会得到更好的解决方案,这就是公平得以推崇的价值根基。公平的世界之所以值得人们期待因为其可以越来越满足更多人的权益,但无论是从公平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还是从公平在社会中实现的方式而言,公平都是处在与不公平博弈的动态环境之中。“公平”理念的发展史就是人们在不遗余力的寻找实现更加公平的方式以满足更多人的权益的历史。 

回头再看高考机制:它不过是实现公平的一种手段,这种方式也是人一步一步探索出来的。高考是目前我们能够实现公平的方式,但绝不能够代表最佳的公平方式,更不是公平的全部内容。因此不能够把对于公平理念本身的期待过多的聚焦在高考公平上,而应该回归高考本初的价值而非将其作为全部目的。尽管高考是中国社会大多数青年人选择的一种路径,有实现个人追求的重大意义,但这种绝大多数的聚焦不能够成为公平的代名词,也不应该成为聚焦下的全部标准。以一种路径作为评判的标准本身就是不公平的。不过分苛求考试方式的公平性,同时更不要将分数作为衡量学生价值的标的。就像实现公平的方式本身的缺陷一样,人各有所短也各有所长。而方法的缺陷或许恰恰是因为创造者本身固有的不完美造成的。但无需悲观,因为这种不完美往往预示着会有更好的可能性,就像一些耳熟能详的成功者,例如马云,他们的高考成绩也并不乐观。   

本期听哲里的内容到这里就全部结束了,希望能引起您的思考,也希望您可以喜欢,那么,亲爱的听众朋友,让我们下期再见!

责任编辑:张伟东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