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转载 | 斯坦福哲学百科词条:利他主义(上)
摘要:
作者:Richard Kraut
译者:王宝锋
来源:
https://plato.stanford.edu/archives/fall2020/entries/altruism/
当行为的动机是为了自己以外的人的利益,通常被描述为利他主义。这个词与“自利”、“自私”或“利己主义”相反--这些词适用于完全出于为自己谋利的动机的行为。“恶意”指的是一个更大的对比:它适用于那些仅仅为了伤害他人而表达出伤害他人的愿望的行为。
然而,有时这个词被更广泛地用于指有利于他人的行为,无论其动机如何。这种广义的利他主义可能被归因于某些种类的非人类动物--例如母熊,它们保护自己的幼崽不受攻击,并在这样做时将自己的生命置于危险之中。如此使用,并不意味着这种成年熊“为了”它们的幼崽而行动(Sober and Wilson 1998: 6)。
本文将讨论前一种意义上的利他主义,即为了其他个体的利益而故意采取的帮助别人的行为。关于利他主义有大量的、不断增长的经验文献,这些文献询问人类的利他主义是否有进化或生物基础,以及非人类物种是否表现出利他主义或类似的东西。这些问题在关于利他主义和生物利他主义的实证方法的条目中有所涉及。
人们普遍认为,我们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应该是利他的。但是到什么程度呢?利他主义是否一定令人钦佩?为什么一个人应该为他人着想而不是只为自己着想而行动?就这一点而言,人们事实上是出于利他主义而行动,还是所有的行为最终都是自利的?
目 录
1. 什么是利他主义?
1.1 混合动机和纯利他主义
1.2 自我牺牲、强和弱的利他主义
1.3 道德动机和利他主义动机
1.4 福祉与完美
2. 利他主义是否存在?
2.1 心理利己主义:强和弱的版本
2.2 心理利己主义的经验论证
2.3 心理利己主义的先验论证
2.4 饥饿与欲望
2.5 欲望和动机
2.6 纯粹的利他主义和自我牺牲
2.7 利己主义是否存在?(本期结束)
3. 自我和他人:一些激进的形而上学选择
4. 为什么要关心他人?
4.1 幸福主义
4.2 不偏不倚的理性
4.3 内格尔和非个人立场
4.4 感性主义和同胞情感
5. 康德关于同情心和责任
6. 重新审视感性主义
7. 结语
1►
什么是利他主义?
在继续讨论之前,需要进一步澄清“利他主义”一词。
1.1混合动机和纯粹的利他主义
利他主义行为不仅包括那些为了给他人带来好处而采取的行为,也包括那些为了避免或防止他人受到伤害而采取的行为。例如,假设某人在驾驶汽车时格外小心,因为她看到她在一个有儿童玩耍的地方,她想确保她不伤害任何人。说她的谨慎是出于利他主义动机是合适的。她并不是想让这些孩子过得更好,但她很小心,不想让他们过得更糟。她这样做是因为她真正地关心他们,为他们着想。
此外,利他主义行为不需要涉及自我牺牲,即使是出于混合的动机,其中一些是自利的,它们仍然是利他的。前面的例子中的司机可能有足够的时间到达她要去的地方;放慢速度和多加注意可能并不违背她自己的利益。即便如此,如果她谨慎的动机之一是为了孩子们着想,她的行为也算得上是利他主义。她也可能知道,如果她伤害了孩子,她可能会因为鲁莽驾驶而受到惩罚,她当然想避免这种情况,因为她有自己的利益。所以,她的谨慎既是利他的,也是自利的;它不是只受一种原因的驱动。我们不应该被“自利”和“利他”是对立的事实所迷惑。一个动机不可能同时具有两种特征;但一个行为可以从两种动机出发。
如果某人完全出于利他主义的动机而实施某种行为,也就是说,如果完全没有自利的动机,我们可以把她的行为描述为“纯”利他主义的案例。我们应该注意区分纯粹的利他行为和自我牺牲行为:前者不涉及自己的利益,而后者涉及一些损失。如果某人有一张剧院的票,但他因为生病而不能使用,他打电话给售票处,让别人使用这张票,这是一个纯粹利他主义的案例,但它不涉及牺牲。
1.2 自我牺牲、强和弱利他主义
考虑一个人,他的考虑总是以这样的原则为指导:“除非这样做对我最好,否则我永远不会做任何事情”。这样的人拒绝牺牲自己的福祉,哪怕是最轻微的牺牲。但是,考虑到刚才的术语,他可能对他所做的一些事情有利他主义的动机,或者甚至对他所做的大部分或全部事情有利他主义的动机。在任何特定的场合,他都可能有混合的动机:他总是小心翼翼地做对自己最有利的事情,但这也允许他受到他所做的事情对别人也有好处的观念的激励。
如果说这样的人是一个利他主义者,那将是很奇怪或误导的。很多人都会批评他不够利他。常识性道德的一部分是,一个人应该愿意与他人妥协--与他人合作的方式要求他接受对自己来说不如其他方式好的东西,以便其他人可以得到他们的公平份额。
这些思考导致了一个奇特的结果:这样一个人的每一个行为都可能是出于利他主义的动机,但我们却不愿意,而且有理由说他是一个利他主义者。兼顾这两种似乎都很紧张的想法的最好方法是区分“利他主义”这个词的两种用法。如果一个行为是在感觉到它涉及到个人福利的一些损失的情况下进行的,那么它就是强势意义上的利他主义。如果一个行为的动机,至少是部分动机,是为了使别人受益,或者是为了不伤害别人,那么这个行为就是弱意义上的利他主义。上面两段描述的个人是一个从未在强意义上采取利他行为的人。这种政策似乎令许多人反感--尽管他在许多情况下可能采取弱意义上的利他行为。
1.3 道德动机和利他主义动机
在我们与他人的互动中,我们所做的一些事情是出于道德动机,但不是利他主义。假设A向B借了一本书,并承诺在一周内归还。当A在最后期限前还书时,他的动机可以被描述为道德性的:他自由地做出了承诺,他认为自己有义务遵守这种承诺。他的动机只是为了遵守诺言;这不是一个利他主义的例子。但是,如果A把一本书作为礼物送给B,认为B会喜欢它并觉得它有用,他的行为只是出于使B受益的愿望。
同样,假设一位母亲不给她的成年儿子提供关于某件事情的建议,因为她认为她不应该这样做--这将是对他私人事务的过度干涉。即便如此,她也可能认为他将从接受她的建议中受益;她尊重他的自主权,但担心他因此会做出错误的决定。她的克制是有道德动机的,但通常不会被描述为利他主义的行为。
正如这些例子所表明的,利他主义的概念并不适用于每一个出于道德动机的对待他人的行为,而是更狭义地适用于出于对他人利益的关注-—换句话说,对他人的福祉的关注。利他主义行为可能被描述为慈善或仁慈或善良,因为这些词也表达了为他人的利益而行动的想法,而不仅仅是正确地对待他人。
通常情况下,作为利他主义行为“目标”的个人被选中接受这种待遇,是因为施惠者和受益者之间有个人联系。如果A在B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对B特别好,而在后来B有能力帮助A走出困境,那么B对A的帮助就是利他主义的动机,尽管他们共同的过去解释了为什么B选择帮助的是A(而不是一个需要帮助的陌生人)。这里假定B不是把促进A的幸福作为他自己(B)的幸福的一个单纯的手段。如果是这样的话,B就不是为了A而使A受益,而只是为了B而受益。(另一个假设是,B的动机不仅仅是他欠A的回报;相反,他不仅觉得欠了A,而且还真正关心他。) 我们以利他主义方式对待的人往往是那些我们对其有感情的人,或者我们对其感到感激的人。但这并不是唯一的可能性。有些利他行为的动机仅仅是认识到受益者的巨大需求,而受益者和施助者可能是彼此陌生的。
一个行为的动机是利他的,并不意味着它是合理的或值得赞扬的。A可能错误地认为她在提高B的福利;B也可能错误地认为她在从A的努力中受益。我们可以说,在这种情况下,A的动机是值得赞赏的,但仍然可以判断她不应该采取这样的行动。
1.4 福祉(Well-Being)与完善
如上所述,利他主义行为是由代理人对其他一些个人或群体的福祉的假设所引导的。福祉包括什么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但没有争议的是,必须在(i)什么构成福祉和(ii)什么是实现福祉的必要手段或前提条件之间做出区分。这种区分是人们所熟悉的,并且适用于各种情况。例如,我们区分了早餐的内容(麦片、果汁、咖啡)和吃早餐所需的东西(勺子、杯子、水杯)。不存在吃了早餐却没有吃早餐所包含的任何东西的情况。同样地,必须通过寻求和促进福祉所包含的一种或多种物品来寻求和促进福祉。对立的福祉理论是回答这个问题的竞争性方式:它的构成要素是什么?在我们回答了这个问题之后,我们需要解决如何最好地获得这些成分的进一步问题。(关于福祉的当代讨论可以在Badhwar 2014; Feldman 1994,2010; Fletcher 2016; Griffin 1986; Kraut 2007; Sumner 1996 Tiberius 2018中找到。)
福祉是有程度之分的:一个人拥有的物品越多,他的处境就越好。对一个人说:“她有福祉”是一种尴尬的说话方式。表达这一想法的更自然的方式是使用这样的术语:“她过得好(faring well)”,“她很好(well off)”,“她正在蓬勃发展”,“她的生活对她来说很好”。福祉的成分也可以说成是利益或好处——但当人们使用这些术语来指称福祉时,必须认识到这些利益或好处是福祉的成分,而不仅仅是工具性的价值。换句话说,利益和好处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对某人有好处的,仅仅是因为它们促进了其他物品,另一类是对某人有好处的,因为它们是该个人的福祉的组成部分。
在擅长于什么和什么于自己好之间必须作出区分。说“他擅长于演戏”是一回事,说“演戏于他有益”是另一回事。哲学家们把前者称为“完美主义价值”,把后者称为“审慎的价值”。这是因为当一个人试图做好某件事时,他希望能更接近完美的理想。审慎价值是指某人对之的获取符合其利益——它属于我们一直在讨论的术语组:“福祉”、“福利”、“利益”等等。
即使必须区分完美主义和审慎价值,也不应该推断出擅长某事不是福祉的构成要素。回到上一段使用的例子:如果某人有很好的演员天赋,并且喜欢表演和戏剧生活的各个方面,那么说他的福祉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包括他对这些活动的享受,是有道理的。这里有两个不同的事实在起作用。(i) 他是一个优秀的演员,(ii) 作为一个优秀的演员对他有好处(不是作为一种单纯的手段,而是作为他的幸福的一个组成部分)。(i)中提到的价值是完美主义的价值,(ii)是审慎的价值。换句话说,他继续作为一个优秀的演员是审慎的。
这些关于福祉和卓越的观点与利他主义的研究有关,因为它们有助于防止对利他主义者可能在他人身上促进的各种益品的过于狭窄的概念。利他主义者并不只是为了减轻痛苦或避免伤害——他们也试图为他人提供积极的利益。什么算作利益取决于正确的福祉理论是什么,但人们普遍认为,某些类型的卓越是好生活的组成部分。例如,有人创办了一所学校,培训儿童在艺术和科学方面或在体育方面表现出色,仅仅是为了让他们喜欢锻炼这些技能,这样的人将被视为一个伟大的公共捐助者和慈善家。同样,培养学生和孩子们对文学的热爱以及欣赏文学所需的技能的教师和家长也会被视为利他主义者,如果他们的动机是认为这些活动本身就是对这些学生和孩子的好处。
然而,一个人有可能在致力于追求卓越的同时,对人类的福祉完全漠不关心——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我们并不倾向于说这样的人是受利他主义的激励。有人可能致力于某个学科——数学、哲学或文学——而不是致力于研究和掌握该学科的人的福祉。例如,想象一下一个文学学生,他非常关心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因为他认为它是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之一。他不希望这本小说只是在图书馆的书架上落满灰尘——它应该得到读者的喜爱和理解,因此,欣赏它所需要的技能必须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这种对完美主义价值的奉献不是一种利他主义的形式。
对于一个行为来说,利他主义的动机是施惠人——而不是受益人——对它有某种态度。一个从网球教练那里获得了优秀运动员的技能和对网球运动的热爱的孩子,可能只是把网球当作一种很好的乐趣,而不是对他有好处的东西,也不是他生活顺利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个孩子不需要因为他相信这样做对他有好处而练习他的技能:这不是他成为利他行为的受益者的必要条件。同样,有人可能否认身体上的痛苦算作对他不利的事情。(根据斯多葛派,他应该否认这一点。)但在任何合理的福祉理论中,他都是错的;一个人出于对另一个人的福祉的关注,旨在减少他的痛苦,就是利他主义的行为。
再举一个例子,考虑一个人对哲学的热爱并沉浸在这个主题中。当她问自己这样做是否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时,她可能会回答说她的理由是完全不同的。她可能会说:“哲学本身是有价值的”。或者说:“我想解决心身问题和自由意志问题,因为这些是深刻而重要的问题”。如果我们向她建议,她的哲学奋斗是她福祉的一个组成部分,她可能会认为这是看问题的一种奇怪方式。但她的观点并不具有权威性-——她是否正确取决于最佳的福祉理论是什么。其他关心她的人可以合理地认为,她对哲学的热爱是她幸福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这构成了对她思想的丰富和深化,这对她本身是有价值的,不管它是否导致了一些进一步的结果。如果他们仅仅为了她的利益而帮助她追求她的哲学兴趣,他们的动机将是利他主义的,即使她自己并不是因为认为哲学对她有好处而关心哲学的。
2►
利他主义存在吗?
2.1 心理利己主义:强和弱版本
根据一种被称为“心理利己主义”的学说,所有人类行为最终都是由自我利益驱动的。心理利己主义者可以同意常识所认可的观点,即我们经常寻求使自己以外的其他人受益;但他说,当我们这样做时,那是因为我们把帮助他人仅仅看作是为自己谋好处的手段。根据心理学上的利己主义者,我们并不是为了他人而关心他们。换句话说,利他主义并不存在。
既然我们已经区分了使用“利他主义”一词的几种不同方式,那么在不同种类的心理利己主义之间做出类似的区分将是有帮助的。回顾一下,如果一个行为的动机,至少是部分动机,是为了使别人受益(或不会伤害别人),那么这个行为就是弱意义上的利他主义。上一段所定义的心理利己主义,否认存在这种意义上的利他主义。这是这种学说的最强形式;这通常是哲学家们在讨论心理利己主义时想到的。但我们可以想象更弱的版本。其中一个版本会否认利他主义曾经是纯粹的;换句话说,它会说,每当我们行动时,我们的动机之一是对我们自己的利益的渴望。另一种较弱的心理利己主义形式认为,我们从不自愿做我们预见到的会在一定程度上牺牲我们福祉的事情。这第三种形式的心理利己主义会承认,有时我们行动的原因之一是我们为他人着想而做的好事;但它声称,当我们认为这样做会使我们的处境更糟时,我们永远不会为他人的利益而行动。
2.2 心理利己主义的经验论证
有人可能会得出这些形式的心理利己主义中的一种或另一种,因为她认为自己是人类场景的敏锐观察者,而且她对其他人的了解使她相信这就是他们的动机。但这种为心理利己主义辩护的方式有一个严重的弱点。其他人可以对这个心理利己主义者说:“也许你认识的人是这样的。但我对世界的体验与你的相当不同。我认识很多人,他们为了别人的利益而努力造福他人。我自己的行为也是利他主义的。所以,你的理论最多只适用于你社会世界中的人。”
心理利己主义者可以用两种方式回应这种批评。首先,她可能声称他的学说得到了实验证据的支持。也就是说,她可能认为:(i)心理学家在精心进行的实验中研究的对象被证明不是纯粹的利他主义,或者(更强烈的)这些对象最终只关心自己的利益;(ii)我们可以从这些实验中推断出所有的人都是以同样的方式进行激励。
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有实验证据表明,对心理利己主义的强和弱形式表示怀疑,但争论仍在继续(见Batson 2011;Stich等人,2010)。
2.3 心理利己主义的先验论证
心理利己主义者的第二种反应是为这种学说的一个或另一个版本进行先验的哲学论证。根据这种思路,我们可以“从扶手椅上”看到——也就是说,不需要寻求任何形式的经验确认——心理利己主义(以其形式之一)必须是真实的。
这样的论证可以如何进行?借鉴柏拉图对话中的一些观点,我们可以肯定两个前提。(i) 促使我们行动的总是一种欲望;(ii) 所有的欲望都应该按照饥饿的模式来理解(见Meno 77c;Symposium 199-200a, 204e)。
阐述一下(ii)背后的想法。当我们饿的时候,我们的饥饿感有一个对象:食物(或者也许是某种特定的食物)。但我们并不是为了食物本身而摄取食物;我们真正追求的是我们期望通过吃东西而得到的满足感。摄取这块或那块食物是我们想要的东西,但只是作为实现满足感或饱腹感的一种手段。
如果所有的欲望都以同样的方式被理解,所有的动机都采取欲望的形式,那么我们就可以推断,心理上的利己主义在其强形式下是真实的(因此其较弱的版本也是真实的)。考虑一个表面上看起来是利他主义动机的行动。我给你一个礼物,仅仅是因为我认为你会喜欢它。现在,既然我想给你这个礼物,而所有的欲望都应该被理解为一种饥饿,我在渴望你感到高兴,就像我在渴望一块食物。但是,就像没有人愿意为食物本身而摄取一块食物一样,我也不希望你为自己而感到高兴;相反,我所寻求的是你高兴时我将得到的满足感,而你的高兴只是我获得满足的手段。因此,我们不必对其他人进行敏锐的观察,也不必看自己的内心就能得出心理上的利己主义。我们只要思考一下动机和欲望的本质,就能认识到这个学说是正确的。
2.4 饥饿和欲望
但是,所有欲望在相关方面都像饥饿的假设是值得怀疑的。如果一个人在吃完饭后仍然感到饥饿,那么饥饿感就不会得到满足。它在自己身上寻求某种意识。但许多种类的欲望并不像那样。例如,假设我希望我年轻的孩子在我死后很久还能像成年人一样富裕,我采取了一些措施,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他们实现这一遥远目标的几率。我的愿望是他们在遥远未来的繁荣,而不是我现在或未来的满足感。我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我所采取的措施是否真的会带来我所寻求的目标;我所知道的是,当他们成年时我不会活着,因此,即使他们繁荣了,也不会给我带来快乐。(因为根据假设,我只能希望,而且并不感到自信,我为他们所做的规定实际上会产生我为他们所寻求的好结果,所以我从我的行为中得到的当前满足很少。) 因此,如果说我不是为了他们而希望他们繁荣,而只是作为实现我自己的某些目标的手段,那是没有意义的。我的目标是他们的福祉,而不是我自己的福祉。事实上,如果我把我自己需要的资源分配给他们,希望这样做能使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好,我就在做一种心理利己主义所说的不可能的事情:为了别人,在某种程度上牺牲自己的利益。如果心理利己主义者声称这种自我牺牲是不可能的,因为所有的欲望都像饥饿一样,那么回答应该是,这种模式并不适合所有的欲望情况。
回顾一下扶手椅上的心理利己主义者所使用的两个前提。(i) 促使我们行动的总是一种欲望;(ii) 所有的欲望都应该按照饥饿的模式来理解。正如我们刚才所看到的,第二个前提是不可信的;而且,由于这两个前提都必须是真实的,论证才能得出结论,所以这个论证可以被拒绝。
2.5 欲望和动机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个论点的第一个前提也是值得商榷的。
只有当我们很好地理解了什么是欲望的时候,这个关于促使我们行动的东西总是一种欲望的论点才应该被接受。如果欲望被简单地认定为促使某人采取行动的任何内部状态,那么,“促使我们采取行动的总是一种欲望”这一说法,当被更全面地阐述时,就是一个同义反复。它说:“促使我们行动的内部状态总是促使我们行动的内部状态”。这不是对人类心理学的实质性见解,而是一个同义声明,其形式为“A=A”。我们可能以为我们通过被告知“促使人们行动的总是一种欲望”而学到了一些东西,但如果“欲望”只是激励我们的任何东西的术语,我们就没有学到任何东西(见Nagel 1970: 27-32)。
这里有一种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同样的观点:正如“欲望”(desire)和“想要”(want)这两个词经常被使用的那样,说:“我不想这样做,但我认为我应该这样做”是很有意义的。当我们认为自己有一个不愉快的责任或义务时,或者当我们面临一个我们预计会很困难和紧张的挑战时,我们经常会说这种话。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并不渴求我们走向的目标。因此,正如人们经常使用的“欲望”一词,促使我们行动的总是一种欲望,这根本是错误的。现在,为这一学说寻求先验辩护的心理学利己主义者可能会说:“当我声称促使我们行动的东西总是一种欲望时,我并没有使用有时使用的‘欲望’这个词。我的用法要宽泛得多。在欲望中,在广义上,我包括一个人应该做某事的信念。事实上,它包括任何导致某人采取行动的内部状态。”
显然,当我们这样理解时,那种认为促使我们行动的总是欲望的论调是空洞的。
我们经常用来解释我们为什么要帮助别人的常识性术语,并不需要指我们自己的欲望。你在一个公共空间里,遇到了一个外表令人讨厌但似乎需要你帮助的人。他看起来很痛苦,或者很困惑,或者在某些方面有需要。认识到这一点,你认为自己有充分的理由向他提供帮助。你认为你应该问他你是否能提供帮助——尽管这将耽误你的时间,并可能给你带来一些麻烦和不适。这些描述你的动机的方式就可以解释你为什么向他提供帮助,而没有必要再加上“我想帮助他”。诚然,当“欲望”被用来指代激励某人的任何东西时,你想帮助他是真的。但是,在这些情况下,起解释作用的是你对他的需要的认识和你的判断,因此你应该提供你的帮助。说“我想帮助他”会有误导性,因为这将表明你期望通过提供帮助得到一些令人愉快的东西。的确,在你帮助他之后,你可能会回想这次的遭遇,并为自己做了正确的事情而感到高兴。但你可能不会,你可能会担心你所做的事实际上使他变得更糟,尽管你有良好的意图。而且在任何情况下,如果你回顾自己的善举时感到高兴,并不意味着感觉良好一直是你的目标,而你只是把他作为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只有当欲望在本质上是一种饥饿的形式时,才会产生这种情况。
2.6 纯粹利他主义和自我牺牲
在上面区分的三种形式的心理利己主义中,最不容易受到反对的是认为利他主义从来都是纯粹的弱形式。它声称,每当我们行动时,我们的动机之一是对我们自己的利益的渴望。这个论点没有很好的先验论证,或者说,无论如何,我们一直在考虑的关于最强形式的心理利己主义的先验论证并不支持它,因为该论证中使用的两个前提是如此的不靠谱。但还是有人提出,事实上我们总是能发现一些自利的动机伴随着利他主义动机的行为。要反驳这个建议是很难的。我们不应该假装我们知道支撑我们行为的所有考虑和原因。我们的一些动机是隐藏的,在我们的头脑中发生了太多的事情,我们无法意识到我们心理的全部。因此,就我们所知,我们可能永远不会成为纯粹的利他主义者。
但是,另一种弱的心理利己主义形式呢?这种形式承认,有时我们行动的理由之一是我们为他人着想而做的好事,但声称当我们认为这样做会使我们的处境更糟时,我们永远不会为他人的利益而行动。换句话说,它说,我们从不自愿做我们预见到的会在某种程度上牺牲我们福祉的事情。
关于这种形式的心理利己主义,首先要指出的是,再一次没有先验的论据来支持它。我们一直在研究的两个前提——所有的行动都是由欲望驱动的,所有的欲望都像饥饿一样——是不可信的,所以它们不支持我们从未在任何程度上牺牲我们的福祉这一论点。如果这种形式的心理利己主义要得到支持,它的证据就必须从对每个人的行动理由的观察中得出。它将不得不说:当我们的动机被仔细检查时,确实可以发现,尽管我们为他人着想而为他人做好事,但当我们认为这样做会减损我们自己的福祉时,我们绝不会这样做。换句话说,我们把别人的好处算作本身给了我们一个理由,但这总是一个弱的理由,因为它永远不会像来自我们自身利益的理由那样强大。
我们没有理由认为人类行为的动机是如此的统一。关于人类动机的一个更为合理的假设是,它们因人而异,有很大的不同。有些人从来不是利他主义者;有些人就像这种微弱的心理利己主义形式所说的那样:他们是利他主义者,但只有当他们认为这不会减损他们自己的福祉时才会这样做;然后还有属于第三类很大类别的人,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愿意为他人牺牲他们的福祉。在这个类别中,范围很广——有些人只愿意做出小的牺牲,有些人愿意做出较大的牺牲,有些人愿意做出特别大的牺牲。这种思维方式有一个很大的好处,那就是允许我们对每个人的经验为我们提供证据,以便我们对他进行定性。我们不应该根据一些先验的理论给每个人贴上利己主义者的标签;相反,我们应该根据我们能看出的他们的动机来评估每个人的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程度。
2.7 利己主义是否存在?
关于我们假设存在利他主义这种东西的理由,还应该进一步指出。正如我们可以问:“是什么让我们有资格相信利他主义存在?”我们也可以问:“是什么让我们有资格相信利己主义存在?”考虑这样一种可能性:每当我们为自己的利益而行动时,我们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也是为了别人的利益。我们有什么理由拒绝这种可能性?
利己主义者可能会再次回答说,我们所有的行为最终都只受自我利益的驱使,这是一个先验的真理,但我们已经看到支持这一论点的前提的弱点。因此,如果一个人有时只为自己的利益而行动的假设是真的,它必须基于由对人类行为的密切观察的支持而向我们推荐自己。我们必须找到某人只为自己的利益而促进自己的利益的实际案例。对这种事情有信心并不比对某人纯粹出于利他主义动机的行为有信心容易。我们意识到,我们为自己所做的大部分事情对其他人也有影响,而且我们在某种程度上关心这些其他人。也许我们的最终动机总是包括一个关心他人的成分。要找到反对这一建议的证据比人们想象的更难。
如果把事情推向一个极端,可能会有人提出,我们的最终动机总是完全出于对他人的考虑。根据这一不可靠的假设,每当我们为自己的利益而行动时,我们根本不是为了自己,而是完全为了别人的利益。这里重要的一点是,否认利他主义的存在应该和这种相反的否认一样被怀疑,根据这种否认,人们从来没有最终为自己的利益行事。两者都是令人怀疑的普遍性概括。两者的可信度都远远低于常识性的假设,即人们有时以纯粹的利己主义方式行事,有时以纯粹的利他主义方式行事,而且经常以不同程度地混合自己的利益和他人的利益的方式行事。
注:本文转载于微信公众号王子笔记,原始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bJK9QeyMmAzX3CbDtxMtyg。
责任编辑:中国伦理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