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前沿”线上研讨会:伦理学中的理论与现实
摘要: 徐晶报告的题目是《生命伦理学中知情同意原则的困境》, 她在报告中想把讨论回归到一个更基本的问题上——正义在什么条件下才会出现, 黄绮莹报告的题目是《正义条件的问题研究》
论坛
2020年6月8日,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前沿”研究生论坛通过腾讯会议成功召开。本次论坛共有12名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专业硕博研究生在线讨论,每名学生围绕伦理学前沿问题进行学术报告,参与学术讨论。伦理学基地研究员姚新中教授、伦理学基地主任曹刚教授、伦理学基地办公室主任王福玲副教授全程参与此次论坛,并针对学生的报告内容给出评论和指正。
上半场
论坛分为两个半场,上半场从8:30持续到11:30,共有6名研究生做学术报告。
潘麒羽报告的题目是《反思康德对道德形而上学的探索——基于“定言命令式可能性问题”的讨论》。他在报告中阐述康德伦理学中存在争议的“定言命令式可能性问题”的内涵、分析康德对这一问题的处理方式、结合康德文本以及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回应“循环论证”的质疑,同时根据应用伦理学的研究现状及基本立场反思康德在探索道德形而上学过程中反映的伦理学研究方法。在报告的最后,他尝试基于康德主义的实践理性范式,从道德能力-伦理原则-伦理共同体等步骤推进应用伦理问题的研究。
郭明报告的题目是《何为“霸”?——先秦“王霸之辩”的再考察》。他在报告中跳出儒家“王霸之辨”的论域,而从“春秋霸政”的基本史实出发,讨论先秦诸子对区别于旧有“王道”的全新政治模式“霸道”的构建,尝试提供一个有益的研究视角:战国诸子政治思想的发展与成熟,表现出历史传统与形上之维的紧密结合;而基于“春秋霸政”的霸道理论在战国末期的最终消解,则内在证明了传统政治思想的革变逻辑与新的政治时代的显要特征。
王芷若报告的题目是《柏拉图灵魂三分理论研究:意气和欲望部分是否拥有理性?》。她在报告中指出,在《理想国》的第四卷中,苏格拉底将灵魂划分为理性、意气、欲望三个部分,以此解释复杂矛盾的行为动机,而在第十卷中他又将灵魂分为理性部分和非理性的部分,我们很容易会将意气和欲望部分归为非理性的部分。但是问题并没有这么简单,苏格拉底的描述中提到意气部分天生是理性的同盟,并且意气和欲望部分可以被理性说服,种种迹象都表明这两个部分也具备一定的理性能力。
陈雪春报告的题目是《社交媒体对生活世界的殖民化——以新浪微博为例》 。她在报告中尝试解释作为新媒体技术的产物,社交媒体是如何利用媒介,影响甚至控制用户在平台上的交往行为,从而入侵用户的生活世界。社交媒体在流行之初曾被认为是实现人与人之间更好的沟通交流的方式。然而,通过借助哈贝马斯生活世界与系统的理论框架,以新浪微博中推荐算法、信息流广告与平台管控为主要案例,她指出在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是利用技术、金钱与权力媒介的综合体,它通过影响用户在社交媒体上的连接对象与内容,管控用户的交往行为,从而侵略用户的生活世界。
许刘媛报告的题目是《经济不平等与激励论证》。她在报告中指出,面对现实当中存在的诸多不平等,有许多论证为它们辩护,其中激励论证就是一种辩护,它强调为了弱势群体的利益,要给有才能的富人以经济激励,使他们能更努力工作,最终改善弱势群体的处境。但是激励论证能否证成经济不平等,并不是毫无争议的,科恩就对激励论证提出了质疑。她在报告中进一步从科恩的角度出发,分析科恩是如何批评激励论证的,以及结合其他学者的评论来反思科恩的批评是否成立。
黄绮莹报告的题目是《正义条件的问题研究》。正义是人类社会中独有的现象,在人们心中的价值排序更是名列前茅。学界对于正义的讨论可谓汗牛充栋,尽管学者们讨论正义的切入点和问题意识不尽相同,但是最终会陷入到各种对于正义规范理论的纷争之中。她在报告中想把讨论回归到一个更基本的问题上——正义在什么条件下才会出现?她将把这个问题概述为“正义的条件问题”。具体而言,这个问题要寻问的是:正义是一种社会和历史现象,它作为一种规则或美德,会在什么条件下出现?要达成正义的现象,它的必要条件是什么?使之可能的条件又是什么?
下半场
论坛的下半场从14:30持续到17:30,共有6名研究生做学术报告。
徐甄妮报告的题目是《支持与反对——单身女性冻卵争论背后的伦理考察》。现今,单身女性的生育力如何得到有效保存,成为炙手可热的话题。冷冻卵子技术虽为单身女性的生育力保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但目前单身女性冻卵是否应该拥有合法性仍然是一个具有争议性的问题,除了医疗技术问题,更多还需要考虑法律、伦理等方面的问题。她在报告中以单身女性冻卵基本情况为背景,主要从伦理学角度出发,分别站在支持与反对这两个不同的立场上对单身女性冻卵当前所面对的困境进行考察,并试图对未来单身女性冻卵合法化给出几点可行建议。
毛雪婷报告的题目是《论“知情同意”与“家长主义”之间的张力——以医疗“家长主义”为例》。自古希腊希波克拉底时代以来,人们对医生有着绝对的信任,基于此而形成的医疗家长主义却因纽伦堡法庭所揭示的纳粹医生的暴行受到严重挑战,由此引发了如何保护病人的思考与讨论,而“知情同意”原则便是出于此目的被提出的。“知情同意”原则在现实的实施中却带来了医疗悲剧,一种对弱的家长主义的需求应运而生。她在报告中通过分析弱的家长主义所带来的悖论,试图通过建立完善的事后追责机制来弥补“知情同意”原则的不足。
徐晶报告的题目是《生命伦理学中知情同意原则的困境》。她在报告中首先展现了知情同意原则的发展过程,得出知情同意原则的目的是为了保护病人和受试者。随后指出在实践过程中,知情同意原则反而异化成为医生和研究者的“护身符”的问题,并对这一问题进行阐述与分析。
张留青报告的题目是《论同意的有效性及伦理价值》。基于各种同意概念的相同内涵,对一般的、广义的同意概念进行讨论。报告的第一部分介绍同意的涵义、性质和类别,明确同意的定义。通过引入和分析洛克的默示同意理论,结合学者对这一理论的批评,指出被视作默示同意的行为需要满足的条件。在此基础上进入第二部分对何为有效同意的讨论,根据相关学者对于同意行为的标准、条件和限制的观点,抽象出自愿、知情等能够保障同意的有效性的基本条件。在报告的最后,她对同意及围绕同意这一概念的讨论中体现出来的自由、尊严和责任等重要伦理价值进行说明。
谭利华报告的题目是《“庖丁解牛”中的动物伦理问题》。她在报告中指出,我们从《庄子》养生主篇“庖丁解牛”中沉默的牛出发重新解释了《庄子》,将这个故事解读为一个现代文明寓言,着重讨论了现代技术对动物生命的残害。经过这些分析,我们并没有局限在反技术主义的立场,而是展望技术的另一种可能性,即一种促进而非损害生命的可能性。
吴怡蓉报告的题目是《关于网络暴力的伦理反思》。她在报告中试图阐明网络暴力与传统暴力的区别,从哲学与伦理学角度对“网络暴力”的定义,并进一步从道德暴力和语言暴力等两个维度讨论网络暴力的错误之处和伦理问题。
本次论坛得到了与会老师的大力支持,老师们对每位研究生的报告内容都做出总结评价,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本次共持续6个小时的研究生论坛圆满结束。
责任编辑:张伟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