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伦理在线 头条

疫情中彰显的中华传统文明底色

2020-07-16 08:00 http://ethics.ruc.edu.cn/ 张伟东

摘要: 在这次疫情的危机中, 积极同国际社会分享疫情信息和抗疫经验, 已经或正在向150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提供抗疫援助

从疫情爆发到现在,已经过去了6个月。这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有人冒着生命的危险奔赴前线,有人和时间赛跑攻坚克难,有人夜以继日坚守岗位,我们失去了很多宝贵的生命,也取得了绝无仅有的成就。新增病例的减少,治愈病例的增加,连续无新增病例天数记录的更新,这些宝贵的成果背后是无数人的付出与奉献,他们的身上都彰显了中华民族面对危机时一以贯之的精神和品格。这次的疫情不仅仅是对现代国家治理能力的考验,更是一次社会文明的生动实践,五千年华夏文明给我们烙下的文化印记,在新时代又焕发出蓬勃的活力。    

01   义先于利的价值选择   

义利关系问题是中国传统伦理的核心问题之一。先秦各家争鸣,传统儒家强调以义为上,主张义利相对,“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墨家则从功利角度提倡“义,利也”,将“义”的内涵理解为天下公利,追求义利兼重。道家追求自然,指出义与利对人性的束缚。随着中国传统思想的发展,各家思想走向交汇与融合,董仲舒言:“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提出了义先于利,以“义”统“利”的义利观,强调用“义”来规范对“利”的追求。社会主义义利观在传统义利观的基础上进行改造,主张将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同时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是最大的公义。    

在这场抗疫战争中,党和政府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号令“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全面封城,停工停产,集中调控资源,优先生产防控物资。在人民的生命安全和经济的短期发展面前,党和政府选择了前者。4万多医护人员驰援武汉,400多万基层工作人员坚守岗位,全面排查人员流动,在个人的健康和肩负的使命面前,他们选择了后者。这些都是义先于利的价值观的体现。事实证明,党和政府的选择是明智的,抗疫一线的工作者们的付出和努力是卓有成效的,中国用40余天就控制住了疫情的蔓延趋势,并且系统总结经验教训,形成完善的疫情应对机制,为后续逐步恢复生产提供了保障,也为世界各国疫情防控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抗疫实践中的中国行动、中国速度获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肯定,这也充分说明了在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指导下,坚持义先于利,以人为本,才能够获得国家的长治久安。   

 02   勇于担当的美好品格   

时势造就英雄,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遭遇过无数的危机和困难,每一次转折与发展的浪潮中都涌现出了无数的仁人志士。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豪情壮志、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救国自觉、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责任担当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爱国人士挺身而出,直面危机,勇往直前。在这次疫情的危机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无数的平凡英雄涌现出来。钟南山院士,耄耋之年,在疫情刚刚爆发之际,就率领团队奔赴武汉,他逆流而上的身影安抚了无数在疫情的阴影下不安的心灵。还有在早期出现病例时坚持上报的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张定宇同志,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内科主任、疫情上报“第一人”张继先同志,他们不惧自身承担的风险,坚决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人民网3月7日发布的“一线医务人员抗疫巾帼英雄谱”中,用生命践行医者誓言的湖北省武汉市协和江北医院医生消化内科夏思思,不幸感染病毒,治愈后第一时间重返战场的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急救中心护士郭琴,四天三夜“骑”回抗疫一线的武汉江夏区金口中心卫生院范湖分院医生甘如意。还有为医护人员免费送餐的快餐店老板,瞒着家人接送医生的滴滴司机,彻夜排查消毒消杀的基层社区工作人员,主动参与积极付出的志愿者。他们的付出和汗水不仅为防疫的医疗队伍补充了源源不断的力量,还凝聚成了伟大的抗疫精神,迸发出磅礴的力量,鼓舞着我们积极担当,学有所用,为祖国和人民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03    崇德向善的社会风尚   

崇德向善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生发出对他人的关爱和善意。疫情限制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是却拉近了彼此的心灵。在封城和居家隔离的政策下,大多数人的活动范围都局限在家中,但是我们都时刻关注着疫情的动态,防疫前线的任何消息都牵动着无数人的心。我们为逝去的生命感到悲痛,也为生命的顽强而欢呼,为钟南山院士的为国为民的品格折服,对前线的白衣天使们心怀感激与钦佩,为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迅速建成而振奋,为方舱医院内的欢乐而欣慰。这些共通和相似的情感反应,体现了中华民族作为情感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对待某些现象和事件的共同态度。疫情就像是一面放大镜,将我们追求的、认可的善和厌恶的、摈弃的恶都清晰地呈现出来。“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崇德向善的传统美德浸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让中华民族在面对危机时展示出了空前的团结,使得抗疫精神深入人心,为新时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创造了坚实的文化和道德基础。   

 04    兼济天下的大国意识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中国在全球治理中一直致力于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繁荣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和智慧。面对疫情和病毒的肆虐,中国作为疫情防控的第一线,动员一切可能的资源控制疫情扩散、尽收尽治,为其他国家应对疫情争取了宝贵的时间。根据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6月7日发布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截至5月31日,中国共向27个国家派出29支医疗专家组,已经或正在向150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提供抗疫援助;地方政府、企业和民间机构、个人通过各种渠道,向15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捐赠抗疫物资。3月1日至5月31日,中国向200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防疫物资。(数据来源:人民网)在物质层面,中国通过多种途径向其他国家提供物资支持,缓解全球防疫物资紧缺局面,积极同国际社会分享疫情信息和抗疫经验,提供资金援助,向其他国家派遣医疗专家组,积极开展科研合作。在精神层面,面对疫情,中国始终坚持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展示出空前团结的精神,始终以对人民、对世界负责任的态度应对危机,充分展现了“兼济天下”的大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这次疫情,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国家和人民也都蒙受了沉重的损失,但是我们已经渡过了最艰难的时期。全国人民上下一心、众志成城,共同抗击病毒的经历形成了巨大的民族凝聚力,极大地增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和政治自信。抗疫精神既为传承数千年的中华文明添上了新的光彩,也让文明底色多了一分厚重。

                                                                                         供稿:张留青(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硕士)

责任编辑:张伟东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