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刚:有爱才有正能量
摘要: 夏丏尊在译著《爱的教育》中说, 爱的教育, 爱是最大的正能量
导言
钟美美善于模仿,惟妙惟肖,学校找他谈话提醒要注意传播正能量;缪可馨善于作文,但其生前的最后一篇作文《三打白骨精》,语文老师给出的批语就是要“传递正能量”;近日,陈春秀、苟晶被顶替上大学的事件不断发酵,也有人认为苟晶的所作所为没有顾全大局,而且不够正能量。“正能量”的滥用明显带来了负能量,不少自媒体人更是怀疑、批判和否定“正能量”。那么,到底什么是正能量呢?复旦大学法学院院长2016年的毕业致辞就设问:“无形无限的正能量是什么?”我想,这篇文章算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同时也当作是给同学们的毕业寄语吧!
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
中心主任 曹刚教授
— 1 —
能量的正与负
正能量是新词,但意思是老的。清华大学老校长罗家伦在他的《新人生观》中这样谈强者,他说:强者就是完整的人。怎么叫做强?所谓强,不是指比武角力、好勇斗狠的是强,乃是指一个人全部的机能、品性,以及其他一切的天赋,在每一个自然的阶段,都能尽善尽美地发展,而达到笃实光辉的地步,才算是强。弱就是强的反面。弱是贼天之性,就是不能把固有的天赋充分发展,反而戕害它,斲伤它,使它萎谢凋零,停滞腐朽。强者的生活,是完整的生活。不但他自己的生命是丰富的,他还从丰富自己的生命去丰富民族的生命。显见,罗家伦所谓的“强者”就是具有正能量的人,这里的“强”就是正能量,是生命成长的力量,是人性向善的力量。如果给个定义,我以为,所谓正能量,就是在人类生活领域里朝向至善的价值矢量。
(1)价值是有高低秩序的,最高的价值就是“完整的人”,这就是至善。一切价值都在追求“完整的人”的过程中按其轻重缓急而有高低排序。正能量就是追求和实现更高的价值而不是更低价值的一种动力和取向。反之,在低级价值中徘徊就是负能量。由此,正能量的人注重价值的高度,有敬畏感,是进取的、充实的;负能量的人注重价值的宽度,注重低级需要的满足,是放纵的、平庸的、空虚的。
(2)价值是有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之分的。罗家伦所指人的尽善尽美的天赋和品性,譬如健康、智慧、忠诚、情趣、信仰等等,就是具有内在价值东西。具有内在价值的东西要高于酒色财气之类只有外在价值的东西。正能量就是要追求和实现更多元的内在价值而不是更大量的外在价值,反之,只看重外在价值就是负能量。正能量的人注重内在价值,这是无需攀比就能确认的价值,所以是高雅的、淡定的,不卑不亢的;负能量的人注重外在的价值,要通过攀比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譬如有了权力就趾高气扬,背个名牌包包就眼高于顶,所以是庸俗的、浮躁的,充满羡慕嫉妒恨的。
(3)价值是有普惠和独享之别的。造福人类的东西要高于满足一己之私欲的东西。正能量就是追求更多人的价值而不仅是满足于一己之私,反之,以己废公就是负能量。正能量的人善于合作,乐于分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负能量的人把世界看做是一个竞技场,视他人为地狱,自私而精明,冷漠而刻薄。
— 2 —
爱是最大的正能量
我最喜爱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一段话,他说:“你只能用爱去换爱,用信任换取信任。如果你想欣赏艺术,你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如果你想对他人施加影响,你必须是一个能促进和鼓舞他人的人。你同人及自然的每一种关系必须是你真正个人生活的一种特定的、符合你意志的对象化表现。” 这段话应该是对“爱是最大的正能量”的精辟诠释了。
(1)爱是一种给予的能力。这个“给”不是给钱给物给荣誉,而是激发彼此的生命活力和创造力,分享由此带来的快乐和智慧。弗洛姆说得好,爱不是个东西,给多了,留下的就少了。恰恰相反,只有“给予”,才能体验我的力量,我的丰富,我的活力,“给予”是力量的最高表现。就像一棵枝叶繁茂硕果累累的大树,她是在奉献给自然万物以绿叶和果实的过程中蓬勃向上的,正所谓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爱是一种呵护生命的力量。《荀子》中记载:子路入。子曰:由,知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路对曰:知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爱己。子曰:可谓士矣。子贡入。子曰:赐,知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贡对曰:知者知人,仁者爱人。子曰:可谓士君子矣。颜渊入。子曰:回,知者若何?仁者若何?颜渊对曰:知者自知,仁者自爱。子曰:可谓明君子矣! 且不论王安石对《荀子》此说的批评,起码在道德哲学的意义上,“仁者自爱”确是君子之道,自爱才能爱人,是最高的道德真理。因为这里的“自爱”,不是自私,亦非自恋,而是对个体生命自我成长与自我完善的关切,其中的“关键”就是这里所爱的“自己”,不只是那副肉皮囊,如果只爱身体的我,会陷入欲望的漩涡而不可自拔,那不是真自爱;也不是那副面具,如果只爱角色的我,会在人情世故中沉沦,也不是真自爱;同样不是那点聪明伶俐,如果只爱心理的我,会陷入自我中心而不可一世,同样不是真自爱。真自爱就是爱那个由心灵我主宰的整体的我,那个身心和谐,通达和感应他人和他物的大我,其间包含了罗家伦所说的尽善尽美的一切品质和天赋。
(3)爱是一种结合的力量。泰戈尔《飞鸟集》中有句诗:“The road is lonely in its crowd for it is not loved.”对此有各种翻译,我爱的翻译是:当不再爱时,道路上便满是寂寞。确实,如果没有爱,街道上熙熙攘攘又如何?我们依然是孤独的。街道上的每个人都是戴着盔甲生活的,这幅盔甲由荣誉、利益、名声、权势所铸就,虽然拥挤,但人跟人是隔离的,是彼此防备的。借用卢梭的话,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这当然不是我们想要的生活。其实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存在两大原理,一是分的,一是合的。分得妥当拎得清,是一个正义的社会,我们享有的权利,就像盔甲一样,保护着我们分得的一切,尽管这个社会是有序的,但却不是美好的,一个正义又有爱的社会才是美好的社会。因为爱具有这样的力量,能让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脱掉盔甲,彼此关心,相互回应,平等尊重,互道珍重,正如弗洛姆所言:“爱是一种人的主动能力,一种突破使人与人分离的屏障的能力,一种把自己和他人联合起来的能力。爱使人克服孤独和分离感,但又承认人自身的价值,保持自身的尊严。在爱中,产生了两个人成为一体而仍然保留着个人的尊严和个性的矛盾。”
— 3 —
爱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
我常常想,为什么我们如此重视品德教育,却又培养出不少的道德巨婴?为什么我们如此重视传播正能量,却又有那么多的负能量泛滥呢?因素很多,但缺乏爱的教育恐怕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由此,把爱的教育置于教育的核心和基础地位,才是杜绝道德巨婴、传播正能量的根本。
(1)教育管理者要有爱。夏丏尊在译著《爱的教育》中说:“学校教育到了现在,真空虚极了。单从外形的制度上、方法上,走马灯似地更变迎合,而于教育的生命的某物,从未闻有人培养顾及。好像掘池,有人说四方形好,有人又说圆形好,朝三暮四地改个不休,而于池的所以为池的要素的水,反无人注意。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此话说在几十年前,却如此针砭时弊。我们现在各种改革花样翻新,各种措施层出不穷,各种政策日新月异,各色帽子满天飞,就像夏丏尊所言,我们不断地在挖池子建池子修池子,却忽略了池子之为池子的根本在水。由此,我们以为,爱的教育,就得要有有爱心的教育管理者,一个有爱的教育管理者,不仅是修池子的人,还是这一池春水的守护人。他要设身处地地去关心师生的需要,回应师生的关切,而不是盯着上头的需要和关切;他要尊重师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尊重师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而不是享受权力带来的快感;他要满怀热忱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来,放弃自我的角度而以师生为中心,去理解他们,为他们服务,而不是在办公室想一出是一出,以图政绩。
(2)老师要有爱。怎样的老师才算好老师?托尔斯泰说:如果教师只爱事业,那他会成为一个好教师。如果教师只像父母那样爱学生,那他会比那种通晓书本,但既不爱事业又不爱学生的教师好。如果教师既爱事业又爱学生,那他是一个完美的教师。一个好老师,首先是有爱心的老师,这个无可置疑,但还不够,因为爱不光是情感,还是一种艺术。弗洛姆有本书就叫《爱的艺术》。他说,爱就像音乐、绘画一样,是门艺术。要懂得如何去爱,就像研习音乐绘画一样,并不容易。根据弗洛姆的启示,老师不但要有爱心,还要会爱,也就是要有爱的艺术,就需要做到:一是纪律。老师要有培养学生的规划、方案和时间表,并能严格执行;二是专注。保持清明心态,与学生倾心交流,工作心无旁骛;三是耐心。愚智贤不肖皆要因材施教,不可拔苗助长,急于求成,要保持十分的耐心;四是兴趣。教师当然也是一个饭碗,但要是为了权或钱,就别干这个,教学科研过程中的创造性和丰富性足以让人体会到内在的满足和愉悦。
(3)学生要有爱。这几年有个流行词,叫巨婴。巨婴是道德社会化没有完成的成年人,其基本特征是自我中心。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7岁以前的儿童,都表现出自我中心化的倾向。他们从自己的视角看待周围世界中的一切,没有也意识不到还有他者的角度可以去审视、理解和对待外在的人或事。自我中心化是儿童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但是,人长大了,如果仍然只以自己的观点看待问题,自我中心化就演变为自我中心主义,体现在为人处世上,就是唯我独尊,既不懂得尊重,也不懂得感恩,我们把这种人称为道德巨婴。事实上,社会上被贴上巨婴标签的大多是明星、海归等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可见,道德巨婴不过是缺乏爱的教育的残品而已。
由此,学生的教育要重视感恩教育。人们常问,什么学生才是好学生?够聪明是天赋,学习好是本分,我想这些都不是主要的,即便这些都具备了,依然可能是道德巨婴。我想说,懂得感恩的学生才是好学生。按照《牛津英汉字典》的解释,感恩就是要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朱熹从“感”和“应”两个角度来解释“感恩”,他说,“感应”二字有二义:以感对应而言,则彼感而此应;专于感而言,则感又兼应意,如感恩感德之类。
可见,感恩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知恩,一是报恩。
一是要“知恩”。知恩是在“知”上说的,就是要善于认识、体会和鉴别施恩者是否出于善意而施恩;知恩也是在“情”上说的,要用善意去体会善意,要常怀柔弱敏感之心,去感受施予者的温暖,既不要对老师和同学的爱麻木不仁,也不要把老师和同学为自己做的一切视为理所当然。
二是要“报恩”。“报恩”是一种超越心理的实际行动。所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其实,报恩不是对等的交易,而是对善意或爱的回报,我们不是站在施惠者的角度强调报恩,那样容易堕入道德绑架,而是站在社会的角度上,强调爱的传递与生生不息。报恩方式多种多样,其实质都是爱。譬如,如何恰当地表达感激之情,如何对给予者的失礼还以礼貌,如何对给予者的不充分表示宽容,等等,都在此列。
责任编辑:张伟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