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伦理在线 学术

刘伟:春秋范氏家教遵道厚德

2019-08-14 06:35 刘武阳

摘要: 在传统社会中,家族具有传递文化与传统价值观念的功能,并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家族伦理规范与生活方式,是谓“家风”。以此为核心的文化价值观渗透到社会生活各领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春秋时期,各国贵族与有识之士都非常重视家族伦理教育,并将其视为维系家族存亡赓续的重要手段。因此,春秋列国中出现了不少重视家教的典型事例,也初步形成了绵延数千年的中国传统家风,曾长期活跃在晋国政治舞台上的范氏家族便是其中的代表。

作者简介:刘伟,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在传统社会中,家族具有传递文化与传统价值观念的功能,并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家族伦理规范与生活方式,是谓“家风”。以此为核心的文化价值观渗透到社会生活各领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春秋时期,各国贵族与有识之士都非常重视家族伦理教育,并将其视为维系家族存亡赓续的重要手段。因此,春秋列国中出现了不少重视家教的典型事例,也初步形成了绵延数千年的中国传统家风,曾长期活跃在晋国政治舞台上的范氏家族便是其中的代表。范氏之所以在晋国长期居于要位,掌控实权,除了世卿世禄制因素,还与范氏历代大宗严格治家、勤于家教有密切关系。

居安思危 言传身教

在为人处世和为政之道方面,范氏家族在范武子时便非常重视言传身教。《国语·晋语五》记载,有位秦国来的使者在晋国朝堂上讲隐语,卿大夫都没回答,于是范文子进行了解答。这似乎是一件维护晋国尊严的好事,但他的父亲范武子听后却非常生气,因为朝中早已形成的不成文规矩是“大夫非不能也,让父兄也”。年轻气盛的范文子不谙此道,做了一次“出头鸟”,难怪其父范武子感叹“吾不在晋国,亡无日矣”,进而“击之以杖,折委笄”。通过这种严厉的方式,范武子把勤政多年积累的经验传授给儿子,并表现了深刻的忧患意识。有了这次教训,范文子在此后的政治生活中果然大有长进。《国语·晋语五》记:“靡笄之役,郤献子师胜而返,范文子后入。武子曰:‘燮乎,女亦知吾望尔也乎?’对曰:‘夫师,郤子之师也,其事臧。若先,则恐国人之属耳目于我也,故不敢。’”范文子在战役胜利后的表现与之前判若两人,这主要应归功于范武子的言传身教。对此,范武子欣慰地说:“吾知免矣。”

由《左传》《国语》等相关记载可以看出,范文子的确从其父那里学到勤政做人的道理,不仅在战场上建功立业,还参与了弭兵会盟,成为晋国名臣。他也把这些心得体会传授给儿子范宣子。《国语·晋语六》载,在晋楚鄢陵之战中,范宣子随军出战。当将领们商讨策略的时候,年少气盛的范宣子贸然上前提出自己的主张,范文子气得“执戈逐之”,告诫他:“国之存亡……童子何知焉?且不及而言,奸也,必为戮。”范文子采用与其父教训自己类似的做法,对儿子“家法”惩戒,告诫他为人处事要敬学远虑,不要自以为是,轻易妄言。这样严格的家教效果显著:范宣子任晋国正卿之后,对内选贤任能、制定成文法,对外采取灵活而强硬的政策,辅佐晋悼公延续了晋国的霸业。

敬学好仁 尊礼和政

在家族教育中,范氏特别重视子弟的学习。继范宣子为晋卿的儿子范献子(士鞅)也受到良好家庭环境的熏陶。《国语·晋语八》载,訾祏经常为范宣子出谋划策,訾祏去世,范宣子颇为伤感,对范献子表示担心:“鞅乎!昔者吾有訾祏也,吾朝夕顾焉,以相晋国,且为吾家,今吾观女也,专则不能,谋则无与也,将若之何?”范献子的回答让其父范宣子稍感安慰:“鞅也,居处恭,不敢安易,敬学而好仁,和于政而好其道,谋于众不以贾好,私志虽衷,不敢谓是也,必长者之由。”这段话道出了范献子的人生准则与行事规范,也是范氏家教的精神。

范献子行己有耻,勇于改正错误。有一次,他到鲁国聘问,言谈间问起了鲁国的具山、敖山,无意中犯了鲁国先君献公、武公的名讳。根据当时的礼制,“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礼记·曲礼上》)。这次失礼促使范献子一回到晋国,便告诫周围的人加强礼仪学习:“人不可以不学。吾适鲁而名其二讳,为笑焉,唯不学也。人之有学也,犹木之有枝叶也,犹庇荫人,而况君子之学乎?”(《国语·晋语九》)这种思而知耻、学而修德的态度,体现了大族领袖应有的谦慎。

然而,范献子身处晋国六卿(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激烈争权之时,为了维护本族的利益,他采用强硬手段夺取土地等财富,招致政敌的强烈反对。他的儿子范昭子(士吉射)为卿时,因为不具备范献子的政治才能,加之贪婪,终致衰败,最终在内战中落败,被逐出晋国而流亡齐国。范氏在献子、昭子时由盛而衰,除异姓卿族实力壮大的原因外,范氏领袖未能恪守家训、妥善处理诸卿关系,也是家族衰败的重要因素。

家风厚德 意蕴悠长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载,鲁国大夫叔孙豹出使晋国,范宣子与他谈起“死而不朽”的话题时说:“昔匄之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盟为范氏,其是之谓乎?”叔孙豹则表达了不同意见:“以豹所闻,此之谓世禄,非不朽也。鲁有先大夫曰臧文仲,既没,其言立。其是之谓乎!豹闻之,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绝祀,无国无之,禄之大者,不可谓不朽。”虽然从表面上看来,两人对何谓“不朽”的理解有分歧,前者虽然着眼于家族延绵,但立言、立功、立德也必然是以此为基础的。二者之别,实是站在“家”与“国”的不同立场上看问题所致,西周以来家国同构的社会特征足以消除这一认识视角上的差异。

纵观范氏在晋国的兴衰历史可以看出,以范武子、范文子为代表的范氏家族,之所以能够活跃于晋国政坛140余年,其相沿成习的严格家教无疑起了重要作用,世代相传的家风也逐步形成。对此,我们可以从尊长重道、居安思危、谨言慎行、敬学修德等方面加以概括,这些在后世传承不息的优秀家风,蕴含着立身、立家、立业、立国的精神内核。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用历史的眼光来看,范氏家族的家教活动尽管在主观上是为了在晋国长期立足,但范氏家族的历代大宗却通过言传身教,在实践中塑造了一个烜赫一时的名门望族,在史书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以范氏家风为代表的传统家教文化也为后世传承和弘扬,促进了中国传统家风的发展与演进,成为推动社会和谐与进步的润滑剂,至今仍具有积极意义与参考价值。

责任编辑: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