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全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论坛”在福建师范大学顺利召开
摘要: 2020年11月14日,以“2020 年的世界和我们:从马克思主义的伦理视角看” 为主题的第六届全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论坛在福建师范大学顺利召开。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发展,探索从伦理学角度回应时代重大关切问题,11月14日,以“2020 年的世界和我们:从马克思主义的伦理视角看” 为主题的第六届全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论坛在福建师范大学顺利召开。
论坛开幕式
开幕式由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傅慧芳教授主持。福建师范大学副校长杨玉盛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曹刚教授、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青年长江学者李义天教授分别致辞。
杨玉盛
福建师范大学副校长杨玉盛教授对与会嘉宾的到来表示诚挚欢迎。他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前所未有,给人类生存带来空前挑战,也给世界各国交流合作造成困局,是对人类社会的一次集体大考。面对自然和社会的双重挑战,学术界亟待从人类社会的伦理规范和道德价值层面进行反思,激浊扬清、正本清源,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他强调,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是一门厚重而青春的学问,有着悠久丰厚的文化传统和话语资源。面对当前严峻复杂的形势,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责无旁贷,理应彰理念、重生命,辨是非、正视听,宣意志、亮主张,在回应时代问题的过程中凸显其规范性、批判性以及与时俱进的实践精神,真正做到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他希望,与会专家学者倍加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广纳真知灼见,广交各方朋友,广聚学术资源,不断提升办学质量和研究水平。
曹刚
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曹刚教授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祝贺。他用“春天”和“朝阳”形容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发展的广阔前景。他认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发展之所以能超越旧有的伦理学体系,应当具有四个特点:第一,它不但具有理论上深刻性和彻底性,而且应该成为人们道德实践中的行动纲领;第二,它不但具有时代性,能够指导解决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所遇到的道德问题,而且作为一种未来导向的伦理学,还能够为我们所可能碰到的未来世代的道德难题提供理论资源和思想指导;第三,它不但是一种主流的意识形态,还是一种精深的道德知识体系;第四,它不但是由前辈学者开辟和传承的中国伦理学研究和教学的传统,而且有了一支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和教学的以青年学者为主体的研究队伍。
李义天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青年长江学者李义天教授对各位专家学者在百忙之中参加此次论坛表示衷心感谢。他指出,每一年都构成历史的进程,但不是每一年都构成历史的意义,2020 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也是必将载入人类史册的一年。他从马克思主义伦理视角提出“三个没有变”,认为人类生存的基本矛盾没有变、人类的基本社会结构没有变、人类对积极价值和美好生活的向往没有变。他强调,从马克思主义深层次、大空间和长尺度的视角来把握时代的伦理问题,有助于我们在面临焦虑与恐慌时增强定力与底气。他表示,希望与会专家学者和青年学生充分展开讨论,推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卫建国、王淑芹、龙静云、柴艳萍、韩东屏、余达淮、吕梁山、黄云明、杨国才、陈桂蓉、王露璐、王文东分别作了大会的主题报告。曲红梅、沈永福、武卉昕围绕着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道德内涵,张彦、魏传光、宋建丽、李旸、范伟伟、陈思敏围绕着马克思主义平等与正义观,林育川、王贵贤、包大为、杨荣围绕着马克思主义伦理中的生命政治意蕴,肖祥、张鲲、项溢煦、晏扩明围绕着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叙事方式和理论特质,蒋颖荣、刘昂、陈苏珍、曹周天围绕着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在具体治理实践中的理论与实践彰显分别作了主题汇报。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张爱民、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院长张霄分别作了总结发言。
张爱民
张霄
此次论坛由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主办,《理论与评论》编辑部具体承办。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浙江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暨南大学、河海大学、辽宁大学、厦门大学、云南大学、河北大学、山西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等多所高校以及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以及来自《马克思主义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福建师范大学学报》、《齐鲁学刊》以及中央编译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光明网的编辑记者等百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责任编辑:潘麒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