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伦理在线 学术

前沿转载 | 伟大建党精神的伦理阐释

2022-02-25 05:50 https://mp.weixin.qq.com/s/z7Y1ybvdw6lGtDrtvB2xsw 曾建平

摘要: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坚持真理和坚守理想的道德认知,是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在黑暗中追求光明、在绝境中开辟新路的精神密码,折射出中国共产党对人类终极命运的伦理关怀;践行初心和担当使命的道德情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接续奋斗、攻坚克难的精神密码,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伦理追求;不怕牺牲和英勇斗争的道德意志,是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风雨顽强奋斗、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精神密码,反映出共产党人不惧生死的道德风骨;对党忠诚和不负人民的道德践履,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中赢民心、聚伟力、成大业的精神密码,体现了共产党人平衍旷荡的道德境界。

曾建平

罗红平

作者简介:

曾建平,井冈山大学教授、校长,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江西吉安 343009);罗红平,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江西南昌 330022)。

〔摘要〕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坚持真理和坚守理想的道德认知,是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在黑暗中追求光明、在绝境中开辟新路的精神密码,折射出中国共产党对人类终极命运的伦理关怀;践行初心和担当使命的道德情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接续奋斗、攻坚克难的精神密码,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伦理追求;不怕牺牲和英勇斗争的道德意志,是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风雨顽强奋斗、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精神密码,反映出共产党人不惧生死的道德风骨;对党忠诚和不负人民的道德践履,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中赢民心、聚伟力、成大业的精神密码,体现了共产党人平衍旷荡的道德境界。


〔关键词〕伟大建党精神 伦理品质 道德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首次提出“伟大建党精神”这个重大概念,并从百年党史的整体性、全局性和长远性的高度,将其概括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32个字。伟大建党精神从精神层面对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实践进行了高度凝练,系统阐发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的精神世界和价值境界,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精神产物,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崇高品德和伦理情怀的集中表达,完全可以从伦理学视野加以阐释。自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形成了坚持真理和坚守理想的道德认知、践行初心和担当使命的道德情感、不怕牺牲和英勇斗争的道德意志、对党忠诚和不负人民的道德践履等独特的伦理精神和道德追求,这些伦理精神和道德追求蕴含了百年大党风华正茂的价值圭臬和精神密码。


一、坚持真理和坚守理想:百年大党的道德认知

道德认知(moral cognition)作为道德观念的形成起点,是主体对社会道德规范的认识、理解、判别与接受。人性虽然具有抽象性、复杂性,但其惩恶扬善的一面始终主导、引领着人类向上向善,并以积极的价值判断和主动的行为方式展现出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伦理标准和道德规范。在政治领域,道德认知表现为政党对自己向往的政治道德、政治理想、政治信仰的追求。“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关键词是“真理”和“理想”,在这里,真理指的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理想指的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真理和坚守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的理念世界,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道德上的认知指向和价值追求,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和精神指向,它是伟大建党精神伦理品质的基础,是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在黑暗中追求光明、在绝境中开辟新路的精神密码,折射出中国共产党对人类终极命运的伦理关怀。


首先,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正确的道德认知就没有正确的道德行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演进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但是近代以后,由于西方列强入侵和封建王朝的腐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致内忧外患、四分五裂,人民生活饥寒交迫,中华民族在黑夜中煎熬挣扎。面对空前深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各种社会力量先后奋起抗争,开启了艰难的近代化探索历程。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农民阶级提出建立一个以“天王”为首的农民政权,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以曾国藩等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洋务派提出以“中体西用”等应付时艰,发起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以康有为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洋务派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推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的维新变法运动;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以“三民主义”为基础的国家政权架构,发动辛亥革命,欲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但是,由于阶级局限性,他们都没有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最终都走向失败,未能扭转并改变近代中国的多舛命运,中国革命“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领救亡运动,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凝聚革命力量”。


其次,伟大的社会革命呼唤伟大的道德认知。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建基于马克思主义及其道德学说这一新的思想、新的认知。要完成中国反帝反封建这一艰巨而又伟大的革命事业,离不开具有先进政治伦理认知的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一方面,中国古代政治伦理思想的主流强调仁爱道德和公心伦理。如西汉思想家陆贾在《新语·本行》中说:“治以道德为上,行以仁义为本。”又如西晋史学家陈寿在《三国志·魏书·钟繇华歆王朗传》中说:“为国者以民为基。”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自幼深受中国传统政治伦理思想的影响,形成了有异于共产国际其他国家支部成员的特殊精神风貌——仁义道德、爱国爱民,并显露出他们的道德认知倾向,如身处乱世的毛泽东,在17岁离家外出求学时就给父亲留下“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的铮铮誓言。另一方面,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建立在对不合理现实世界的分析和批判之上的科学,它不仅分析了人类的终极命运,而且给人类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世界,其主线贯穿着强烈的人文关怀和道德追求,成为探索新道德的有力思想武器。在《共产党宣言》这篇光辉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公开宣告了全世界共产党人的道德理想、斗争策略和革命意图,以坚定的革命信仰和理想信念,引领中国共产党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未来理想世界进行理性追求。“人生最高之理想,在求达于真理。”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忠实信徒,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仅秉承了马克思主义为人类终极命运而努力奋斗的伦理追求,而且吸收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因子,继承了传统的家国情怀,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坚持真理和坚守理想的道德认知。


最后,坚持真理和坚守理想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矢志不渝的道德追求。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是一个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正确的道德认知,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把实现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并贯穿于中华民族筚路蓝缕的血脉赓续中。“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早期共产党人坚定必胜信念,坚持正确的道德认知,在不屈的探索中坚定理想,在高压封锁中传递信仰,在白色恐怖中捍卫真理,从来没有动摇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追求,始终坚定和追求马克思主义真理,坚守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恩格斯指出,“一个知道自己的目的,也知道怎样达到这个目的的政党,一个真正想达到这个目的并且具有达到这个目的所必不可缺的顽强精神的政党,——这样的政党将是不可战胜的”。真理之光照亮征程,理想之火点燃斗志。百年来,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正确的道德认知,才从最初的五十多名党员发展成拥有9500多万党员的世界最大的执政党;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正确的道德认知,才成功将一个饥寒交迫、饱受欺凌的国家,建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正确的道德认知,才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可以说,建立在正确道德认知基础上的伟大建党精神是对真理和理想的尊崇和弘扬,是马克思主义信仰与中国共产党奋斗目标的统一,是引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灵魂支柱。


二、践行初心和担当使命:百年大党的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moral feeling)是指人们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的好恶等情绪态度。作为主体对道德意识对象的主观感受,道德情感是通过感性形式将道德的理性内容展现出来,并渗透到道德生活的各个方面,它在道德践履中具有重要功能,具体到政治领域,则表现为政党对政治道德的情感追求。“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关键词是“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践行初心和担当使命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如一的道德情感,是道德践履的直接动因,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接续奋斗、攻坚克难的精神密码,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伦理追求。


首先,为谁建党是中国共产党道德情感的根本性问题。相比历史上的其他政党,“中国共产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1921年7月,中共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鲜明地提出,“我们应始终站在完全独立的立场上,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从建党开始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没有私利,全部情感都倾注在人民那里,这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核心内涵,也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价值立场,彰显的是为人民谋幸福的伦理追求。正是基于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和担当使命的道德情感,才有了建党后“打土豪、分田地”的农村斗争,才有了工农红军、八路军、新四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穷人的队伍”“人民子弟兵”的武装斗争,才有了新时代“精准扶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可见,践行初心和担当使命的道德情感是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起点和内在支撑。


其次,践行初心和担当使命的道德情感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道德认知基础上形成的。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看,中国古代就有体恤民众疾苦、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在民与君之间,中华传统文化里永远是民在先,这种重民、贵民的思想如一股清泉,源远流长,成为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爱国爱民、救国救民这一道德情感萌芽的认知基础。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看,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同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列宁也认为,“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这说明历史的伟大力量就蕴含在人民群众之中。从建党的时代背景看,20世纪初的中国山河破碎,生灵涂炭,劳动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苦难的中国送来希望的曙光,五四运动爆发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工人阶级在其中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磅礴力量,使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意识到中国力量之所在。毛泽东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说明人民群众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力量源泉,在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受中华传统民本思想的熏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洗礼以及近现代中华民族危机的刺激,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目睹老百姓受苦受难,感同身受,形成了强烈的情感共鸣,逐渐培育了践行初心和担当使命的道德情感,生发出紧紧依靠人民的道德理论基调、不断造福人民的道德价值取向、牢牢植根人民的道德行为准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价值导向。


最后,践行初心和担当使命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始终如一的道德情感。中国共产党的道德情感一经形成就成为不可战胜的精神力量,引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沿着这个初心和使命奋力前行。革命战争年代,党领导广大军民浴血奋战,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实现了人民翻身当家做主人的夙愿;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带领人民艰苦奋斗、开拓进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打牢了坚实的基础,实现了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宏愿;改革开放后,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一心一意搞建设,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进入新时代,面对新机遇和新挑战,为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我们党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中华民族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回溯百年党史,我们党之所以处于不败之地,就在于党自成立之初起就把人民视为自己的“根”和“本”,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植根人民群众,用实际行动践行坚守初心和使命的道德情感。“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这是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的最深层的精神力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当口,更要始终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一茬接着一茬干,锲而不舍地把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三、不怕牺牲和英勇斗争:百年大党的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moral will)是人们在履行道德义务或决定道德行为的过程中自觉自愿地作出抉择、克服困难的顽强力量和坚持精神。它具有强烈的趋善求善意愿,指向高尚的道德目标。“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关键词是“牺牲”和“斗争”,中国共产党在困难和挑战面前甘洒热血、敢于斗争,“世界上没有哪个党像我们这样,遭遇过如此多的艰难险阻,经历过如此多的生死考验,付出过如此多的惨烈牺牲”。不怕牺牲和英勇斗争是中国共产党的道德意志,是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践履的催化剂,是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风雨顽强奋斗、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精神密码,反映了共产党人不惧生死的道德风骨。


首先,中国共产党继承了中华民族不惧生死、勇于斗争的道德基因。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中国共产党继承了不惧生死的公忠精神。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一直提倡为国家和民族利益献身的公忠精神,如“公而忘私”“临患不忘国”“天下为公”等。公、忠是处理个体与整体、个人与国家、天下和人民之间关系的基本道德规范,千百年来一直为仁人志士所提倡和实践,进而凝结为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核心。几千年来,渤澥桑田,中华民族始终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原因就在于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里的公忠观念,可以说公忠精神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民族魂。其二,中国共产党继承了勇于斗争的自强精神。中国人自古就明白,要幸福就要奋斗,这体现的是中国人改革图新、穷则思变、积极斗争的坚强意志,蕴含不甘受困、力求转败为胜的自强精神,而“自强”则是中华传统道德文化中关于如何对待人生、民族和国家的重要道德规范,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推动力。“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国共产党作为诞生于民族危亡之际的政治力量,合理吸收并继承了中华民族不惧生死、勇于斗争的道德基因,“勇于自我革命”,形成了典型的后发优势,引领中国共产党人攻坚克难、砥砺前行,成为党永葆青春活力的强大支撑。


其次,不怕牺牲和英勇斗争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道德意志品格。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具有强烈的革命和斗争精神。从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看,马克思主义旗帜鲜明地反对形而上学,反对一切腐朽的社会制度,坚持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洞察资本主义的罪恶和弊端。从《德意志意识形态》批判费尔巴哈等人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到《哲学的贫困》批判蒲鲁东的小资产阶级经济学观点,再到《共产党宣言》批判各种空想和反动的社会主义学说,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被更高的社会形态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表现了马克思主义彻底的革命和斗争精神。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工作历程看,马克思终其一生都在为全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他以顽强的斗争意志组织和领导广大无产阶级开展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推动无产阶级革命不断向前发展。正如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所说:“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天然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不怕牺牲和英勇斗争的道德意志,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建党的磅礴力量,引领早期共产党人走出书斋,走向工人群众,走进斗争洪流,以生命赴使命,克服重重困难开展建党实践,铸就了伟大的精神丰碑。


最后,中国共产党是在坚守不怕牺牲和英勇斗争的道德意志中发展壮大的。中国共产党继承了中华民族不惧生死、勇于斗争的道德基因,秉承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坚强的革命和斗争意志,熔铸成不怕牺牲和英勇斗争的道德意志,使中国共产党在伟大历史进程中,一路披荆斩棘,不断发展壮大。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面对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中国共产党没有被吓倒,而是以大无畏的坚强道德意志团结带领人民浴血奋战28年,相继进行了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创建了人民军队,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和“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这个克敌制胜的“三大法宝”,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国发展从此开启了新纪元。这期间,党的事业面临无数次艰难险阻,但中国革命最终都能够转危为安,靠的就是不怕牺牲和英勇斗争的道德意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面对能不能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能不能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能不能经受住执政的考验等现实问题,中国共产党坚定不怕牺牲和英勇斗争的道德意志,坚持不懈地推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积累了宝贵的精神和物质财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以不怕牺牲和英勇斗争的道德意志带领全国人民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现了中华民族“富起来”的历史宏愿,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进入新时代,国际形势波谲云诡,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增加,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大危险”更加复杂。面对国际国内复杂严峻的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丢掉幻想、勇于斗争,在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寸土不让,以前所未有的意志品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中国共产党以不惧生死的道德风骨,逢山开道、遇水架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战胜了一系列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四、对党忠诚和不负人民:百年大党的道德践履

道德践履(moral practice)是道德生活的落脚点,正确的道德认知、积极的道德情感、坚强的道德意志只有通过正确的道德践履,才能真正成为现实。“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关键词是“党”和“人民”,共产党人所有行为都落实在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之上,习近平总书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铮铮誓言就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的生动诠释。对党忠诚和不负人民是中国共产党道德上的践履,是伟大建党精神伦理品质的重要标志,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中赢民心、聚伟力、成大业的精神密码,体现了共产党人平衍旷荡的道德境界。纵观中国共产党的道德践履历程,虽然每个时期的主题和任务不同,但中国共产党的道德践履所展现出来的始终是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二字。


首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以“救国”为己任,推动党的道德践履迈入新起点。这一时期,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中心任务,围绕这一中心任务,中国共产党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觉悟,不断提高国人参与救国的革命热情,凝聚人民的力量以共同御敌。大革命时期,毛泽东撰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等光辉著作,提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的重要论断,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中国革命的关键所在,为中国共产党的道德践履解决了对象问题。土地革命时期,古田会议的召开确立了思想建党的基本原则,奠定了党的作风建设的基础,实现了党的道德践履由被动向主动自觉的转变。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展延安整风运动,巩固了党内团结,更加凝聚了党心和民心。解放战争时期,道德践履主要围绕建立新中国而展开,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两个务必”的道德践履任务,强调革命胜利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1438-1439),更加凸显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其次,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以“立国”为己任,推进党的道德践履进入新阶段。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已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中国共产党的道德践履进入了新纪元。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巩固新生政权,中国共产党开展了一系列的道德践履行动。全党全军的整风运动扫除了道德践履的思想障碍,纯洁了党员的思想作风;“三反五反”运动掀起了同贪污、浪费、官僚主义作风做坚决斗争的热潮,树立了新的道德风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基本建立,对党的道德践履提出了新要求,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积极探索适合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道德践履理论。党的八大总结七大以来的经验,号召全党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坚持民主集中制,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官僚主义,在全党树立了正确的道德观。三年困难时期之后,中国共产党及时纠正错误,积极调整政策和方针,增强了党内团结,对推进道德践履起到巨大促进作用。


再次,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以“富国”为己任,推动党的道德践履踏上新征程。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起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中国共产党的道德践履由此迈入了新征程。其间为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邓小平发表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讲话,指出要“批判和反对资产阶级损人利己、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的腐朽思想,批判和反对无政府主义、极端个人主义”(369),为党进行道德践履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障。党的十四大以后,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央提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同时进行,中国共产党的道德践履由此达到新高度。如:开展“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教育,为新时期党的道德建设积累了新经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颁布实施,深化了党员干部对道德践履的认识。党的十六大以后,中国共产党积极探索党的道德践履新途径,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与党的道德践履统一起来,为党的道德践履提供了巨大的前进动力,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推进了党的先进性建设,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


最后,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以“强国”为己任,推进党的道德践履达到新境界。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诸多新的历史考验和危险,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原则,全面加强党的道德建设。一是加强德才兼备的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将加强道德修养作为党员干部的必修课。二是强化理想信念教育,把理想信念比作精神之“钙”,赋予坚定理想信念更多内涵和使命,不断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建设。三是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突出道德建设的作用,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以此夯实党员干部拒腐防变、廉洁从政的道德基础。四是将道德践履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相结合,充分发挥道德践履的规约和教化功能。党的十九大以来,全党扎实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通过明初心、担使命,深入推进新时期党的道德建设,确保中国共产党永葆无产阶级的道德本色。在建党百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党“努力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党中央号召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这是新时代共产党人道德践履的根本遵循,为践行党的宗旨指明了前进方向,把党的道德践履推至了新境界。


结语

总之,伟大建党精神蕴含丰富的伦理品质,是中国共产党人道德观、社会主义道德思想的高度凝练和时代表达,是指引我们推进党的伟大事业不断前进的思想武器。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踏上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交织影响,我们更需要继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真理和坚守理想、践行初心和担当使命、不怕牺牲和英勇斗争、对党忠诚和不负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磅礴思想道德伟力。


图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道德与文明”,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O-5eyziukEdlkFSfDRL9Mw






责任编辑:曾建平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