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国杰:《道德教育与价值导向》自序
摘要: 这是一本关于伦理学与道德教育的文集,收集了1980 年以来我所写的有关这方面的一些文章。 伦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它同道德教育有没有关系?如果有,它们又是一种什么关系? 伦理学是一门研究道德的科学,它研究道德这一社会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研究人在道德上如何不断发展自己和完善自己,研究道德规范的形成及其社会作用等。
作者简介:中国著名伦理学家
这是一本关于伦理学与道德教育的文集,收集了1980 年以来我所写的有关这方面的一些文章。
伦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它同道德教育有没有关系?如果有,它们又是一种什么关系?
伦理学是一门研究道德的科学,它研究道德这一社会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研究人在道德上如何不断发展自己和完善自己,研究道德规范的形成及其社会作用等。
对伦理学是一门什么样的科学,不论是过去和现在,不同的思想家们,有着不同的认识。在历史上,不论是西方还是中国,规范伦理学曾经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的著名思想家、伦理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尼克马克伦理学》中认为,伦理学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探讨人的德性。他还明确地指出,这种探讨,不是为了求得知识,而是为了使人成为一个善良的、有德性的人。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尽管没有写出专门的伦理学著作,但他们也都强调 “为学”的目的,不在于背诵经典,而在于“变化气质”,使人成为一个有道德的贤人和圣人。《论语》和《孟子》这样的儒家经典,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最重要的伦理学著作,它们的中心思想就是要使人学会做人。
20世纪以来,在西方出现了所谓“元伦理学”。这一学派,主张只从概念上来分析道德范畴和道德判断的性质和意义,要把伦理学的研究同现实的道德生活割裂开来。这一学派,竭力反对道德的规范作用,反对道德向人们指出应当如何的道德要求。这一学派把道德分析看作是伦理学的唯一的方法论原则,以致使它们的全部研究陷入主观主义、相对主义、怀疑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泥坑。这一学派,在所谓价值中立的旗帜下,提倡所谓“无立场”的分析和批判,强调伦理学的研究要割断同任何利益关系的联系等等。
在逻辑实证主义思潮的影响下,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美国的学校中,曾出现了所谓“价值澄清”的运动。这一运动,在“价值中立”的口号下,强调教师只能向学生“客观”地介绍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只能让学生自己去选择被自己“橙清”了的价值观。他们认为,教师只能告诉学生是什么,而不能告诉学生位当做什么。这样,就使学校完全放弃了价值观的教育,放弃了对学生进行善与恶、美与丑、道德与不道德、正义与邪恶的教育。现在,美国的有识之士,正在深入地批判这一运动给美国社会带来的种种恶果。值得注意的是,逻辑实证主义思想和美国的“价值澄清”的思潮,近几年来,在我国伦理学的研究中,也有着不同程度的反映。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情况下,在所谓个人“自由”和个人“利益”的要求下,出现了忽视个人的社会义务观念、否认道德规范对个人行为的约束作用的现象。一些人认为,社会的道德规范,特别是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原则,将束缚人的自由和个性发展,只有个人主义和个人本位,才是唯一需要提倡的。一些人认为,伦理学的研究,只能向人们叙述或描述“是什么”,而不应当向人们提倡‘应当做什么”。一些人只强调个人的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而不主张社会的价值导向的一元化。他们把伦理学的研究同我国的社会生活脱离开来。一些人认为,在我们的社会中,只要能够做到不违犯法律规范就可以了,不应当再去提倡什么向雷锋学习。有的人甚至极其荒唐地认为,每培养一名做好事的人,必然同时培养出几十名捡便宜的人。说什么“先人后己、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一类的要求包含着逻辑上的矛盾,不可能成为真正得到实施的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等等。
伦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它不同于其他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是一门以实践性和导向性为基础的科学。它对社会道德现象、道德活动现象、道德意识现象、道德规范现象的研究,是不可能同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相脱离的;是不能同人类升向更高的道德水平相脱离的。为了人类升向更高的道德水平,为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我们必须和应当提倡一定的道德导向,提倡人应当撇什么的要求。因此,伦理学的研究一定要把培养人的道德素质、提高人的道德自我完善能力、改善社会风气作为自己的主要目的。
问题十分清楚,那些宣扬价值中立”、“价值值澄清”和所谓“中立立场”的批判等观点,其实质,仍然是在提倡和宣扬一种不愿说出来的立场。一个人在社会中生活,他总是要同利益发生关系,他不可能不食人间烟火,不可能同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脱离关系,因此,他不可能没有自己的立场,正像一个人拔着自己的头发想要自己离开地面一样,无论他如何用尽力气,最终他仍然不可能离开地面。尽管他们不愿意说出自己的立场或者以“中立立场”标榜,但他们总是有自己的立场的。他们反对向人们、向青年提出“应当做什么”,反对价值导向,其实质就是要使伦理学的教学和研究,放弃和背离对善恶的分辨,否定伦理学在培养人的道德素质、提高人的道德自我完善能力、改善社会风气方面的作用。在当前的社会生活中,我们伦理学的教学和研究,如果不能对青年进行分辨善恶的教育,不反对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不向广大青年提倡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这样的伦理学,对社会、对国家、对人类,又有什么意义呢了?
这本文集所收集的一些文章,就是为了使伦理学的教学和研究能够更好地为社会实践服务,为培养人的道德素质、提高人的道德自我完善能力和改善社会风气服务,同时,也是对近年来上述各种观点和思潮的一个回答。
最后,要说明的是,这里收集的文章,绝大多数都是应报刊编辑之约,针对当时的有关问题而写的,今天看来,有些问题,说的不够全面、不够确切,有些文章因涉及同样内容,又显得重复,这一切都只有请读者原谅了。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