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伦理在线 学术

李金亮:疫情之下,如何实现人的社会价值

2020-03-27 05:50 http://ethics.ruc.edu.cn/ 张伟东

摘要: 社会应该尊重自然生命和人格尊严, 社会对人的尊重 是实现社会价值的基础条件 疫情之下, 在社会价值中

导语:疫情之下,如何实现人的社会价值成为热点问题。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将人的社会价值分为两个维度:第一,社会对人的尊重是实现社会价值的基础条件;第二,人对社会的贡献是实现社会价值的核心内容;只有把人与社会两者统一结合起来,才是实现社会价值的本真状态。    

社会价值的两个维度    

“人的社会价值仅仅在于人对社会的贡献”这一观点是片面的。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立场,价值的内涵是客体对主体的作用和意义,是一种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范畴,它包括价值主体、价值中介和价值客体三个基本要素。按照关系范畴的逻辑而言,在社会价值中,人可以作为社会需要的客体,也可以作为社会需要的主体;人的社会价值不仅要从客体的意义上来体现,更要从价值主体上来考察。正如胡乔木同志所说:“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在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上,人的价值包括两方面,即: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所以,人的社会价值内涵应该包括社会对人的尊重和人对社会的贡献两个维度。其中,人指的是个体之人,社会应该是个体之外的他人、社会团体、国家、民族等群体。    

社会对人的尊重  是实现社会价值的基础条件   

疫情之下,社会对人的尊重至少应该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从个人的生理向度来说,要尊重人的自然生命。在我国传统伦理思想史中儒家学说讲究仁者爱人、尚序正名,道家思想讲究排除干扰、自然为公,佛家认为缘起性空、清净庄严。儒、释、道三家研究的核心内容虽有差异,但其哲学根基都离不开尊重自然生命。例如,儒家在《孝经•圣治章》指出:“天地之性,人为贵。”道家在《道德经二十五章》认为:“地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佛家提倡珍惜生命,尊重生命,众生平等,慈悲为怀,在《心地观经卷》强调:“一切众生,轮转五道,经百千劫,于多生中,互为父母”。总而言之中国文化传统是非常尊重生命的。虽然身份、性别和社会地位存在差异,但中国文化的核心理念始终贯穿着生命平等的思想。《吕氏春秋》中非常强调“贵生”:“今吾生之为我有,而利我亦大矣。论其贵贱,爵为天子不足以比焉。论其轻重,富有天下不可以易之。论其安危,一曙失之,终身不复得。”古人对于生命的思考闪烁着尊重生命的价值光辉。当病毒在我国爆发的时候,国家和党中央高度重视人的生命,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放在首位,保障粮食和蔬菜等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加强宣传科学防控信息,引导人们注意日常卫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力求达到生理与心理的相对平衡。这种尊重生命的价值立场是中国文化在新时期的凝结和体现,值得全世界学习。  第二,从人格尊严向度来说上,在疫情面前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在举国上下、众志成城的抗疫期间,一些不和谐的现象浮出地平线:  地域歧视问题:在社会发展的危机时期,最为典型的问题就是歧视湖北或武汉人,“湖北籍专用蹲位”、“湖北游客专用休息区”,甚至打出来“不欢迎武汉人及鄂A车牌车辆”成为有些地区的醒目标语。我们承认这些地区为了防止病毒的肆意蔓延,采取某些紧急措施具有正当性;然而,这种把“湖北籍”等同为“病毒”的做法是不道德的,这种把人按地域划分上下高低的做法,带有赤裸裸的偏见和歧视。我们都知道,湖北武汉本来就是一座英雄的城市,从某种意义上说,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战疫中,湖北籍的每个配合隔离的民众都是英雄,因为他们为了防止疫情扩散,承受了比其他地区更严重的身心压力。当他们合唱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在武汉上空循环回荡时,我们感受到的是不畏生死、坚强不屈的勇气。我们应该知道,每个人的人格尊严都是平等的,多一些理解和关怀少一些歧视和诘难。 人身攻击问题:在疫情肆虐特殊期间,网上多次流传出类似于民众出入小区忘戴口罩而被防疫人员大打出手的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反映出部分基层地区公共权力的执法不当,我们不否认基层为了防控疫情要明确封城、隔离、防控这一合乎公共卫生目标,具有道德和法律的正当性,民众有义务配合执法者,如主动居家隔离,限制出入等;但同时基层更要注意公共权力的限度,正如河北大学黄云明教授所说:“限度公共权力的尺度大小应该以维护当时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需求为准”在运用公共权力过程中,不能丢失对人的尊重和关怀,封城不是封爱,各级行政权力的运用不应该“一刀切”,更不能有人身攻击甚至伤及生命的行为,它理应对人们多一些尊重,因为每个人的尊严在任何时期都应该被尊重。  从古至今,任何人的生命都是唯一和神圣的,社会应该尊重自然生命和人格尊严。疫情之下,当个人生命、人格尊严遭受歧视和人身攻击时,当社会无法保证人被尊重的基本权利时,人的行为很难实现真实的社会价值,从这种意义上说,社会对人的尊重是实现社会价值的基础条件。    

人对社会的贡献  是实现社会价值的核心内容    

目前,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这一矛盾中,每个人的生存价值仍然取决于社会的需要和满足,人对社会的贡献就是实现社会价值的核心内容。具体来说,可以把新“三不朽”作为衡量社会价值的准则。“三不朽”出自于《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简单来说,古人是通过垂德后世、建功立业和著书立说这三方面来获取生命的恒久价值。今天,这一思想随着历史的变迁而被赋予新的现实意义。  新时代的立德就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人格,凝聚正能量,为世人率先垂范。灾难面前,84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连夜亲赴武汉疫情最前线,明确说明疫情有人传人的现象,并提出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隔离的解决办法。他以为民生立命之德,成为国人心中的“定海神针”;年过古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以严谨求实、一心为民的态度,大胆建议武汉封城。这一建议要承受多大的压力我们不得而知,但现实证明她是对的,切断传播途径是当前保护生命的最好方案。这一举措在紧急时刻扼住了疫病的咽喉,挽救了不计其数的生命。人有了德行,也就意味着行止有度、德品有帅。致力于立德的人,必将以善行被历史所铭记。  新时代的立功要求提升专业能力水平、培养担当意识和厚植家国情怀,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创造无愧于人民的业绩。就像马克思所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涌现出各个行业的英雄:广大医护人员、公安警察、建筑工人、社区工作者、快递员、清洁工……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精神饱满、斗志昂扬;他们本人也许普通平凡,但却有着不平凡的担当和一心为民的家国情怀。他们用生命而战斗的精神,为青少年的成长树立了人生榜样。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为人民开道者,不可令其困厄于荆棘。我们要完善体制机制使人能立功,立功能得其应得。  新时代的立言是为时代立言,为人民发声。具体来说就要立足当下走进实践深处,密切联系群众,用实事求是的语言为老百姓发声。“我们不能让老实人吃亏,”“闷死的是病毒,闷出的是责任,”“一线岗位全部换上党员,没有讨价还价!”硬核医生张文宏的“网络走红”,绝非偶然。每一金句的频出,都体现了医者仁心、民心所向。  此次疫情给中华民族上了一堂最广泛而又深刻的生命教育课。相信疫情过后,社会各界会倍加珍惜人的生命和尊重人的尊严;也绝不会忘记那些用生命彰显社会价值的英雄;更能够学习疫情中英雄们慎于立德、敢于立功、勇于立言的社会价值观,将其奉为每个中华儿女的生命底色。生命是短暂的,也是永恒的,期待所有的国人为社会的文明与发展留下奋斗的足迹。新时代应该把新“三不朽”作为衡量人的社会价值准则。因为它体现的是一种社会主义价值观,站在了广大群众的立场上,遵守了社会发展规律,例证了人对社会的贡献是实现社会价值的核心内容。只有坚持这一准则,才能追求生命的至真、至善、至美。

责任编辑:张伟东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